北京动画周作为中国动画产业发展的风向标,汇聚了行业领袖、顶尖创作者与无数动画爱好者。在这场备受瞩目的文化盛事中,一群来自北京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的小记者们,以他们独特的青年视角与深入一线的采访,记录下中国动漫产业的蓬勃脉动——从《眷思量》的“顶级建模”到“冰墩墩”的文化象征,从动画IP的情感共鸣到技术背后的匠心坚守,他们探讨了国漫如何在“破圈”与“守正”之间寻找平衡,如何以中国式的美学语言讲述属于全人类的故事。这不仅是一场关于动画的行业观察,更是一次关于文化传承、创新与未来的青年思辨。

小记者锐评 | 聚焦前沿:探寻产业的未来之路

IP不仅仅是一个吉祥物,更象征着一个时代。“冰墩墩”的形象经过冬奥会已深入人心,见到它,很多人都会想起那段世界选手在一起切磋的峥嵘时光。“冰墩墩”以“坚定文化自信,讲好中国故事”为目标,串联历史和未来,它是文化的投影,是时代的象征。
在未来,IP应有新的发展方向,即“文化引擎”。它应该不仅仅是某个活动锦上添花的点睛之笔,而应成为活动的一部分,引领文化发展。IP从观看到参与,从单向输出到双向互动,它应具有自身热度,进行自发传递。之于一座城,一个享有盛名的IP,它既是市民情感的公约数,更构建了差异化认知,掌握文化话语权。漫步馆中,我愈发认识到动画与IP已不仅仅是一项娱乐。来自各地的喜爱动漫的人们在这里欢聚一堂,共赴文化未来。
——北京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 陈旭恒
“我命由我,不由天!”当哪吒踩着风火轮冲破天劫,影院中掌声雷动;当李白与高适在长安纵马赋诗,荧幕外泪光闪烁。彰显民族文化的国漫一路疾驰,票房与口碑双丰收。但与此同时,另一些国漫IP却在国际展台上被一句“宫崎骏风”深深刺痛——原来我们仍被当成别人的影子。
那么,如何让中国动漫长出“中国脸”?
以文化为骨,塑“中国脸”之形。骨者,形之支柱,神之所系。若无坚实文化骨骼,再绚丽的画面也只是浮光掠影。文化骨相一旦清晰,国漫便拥有了逆风而立的世界身形。
以技术为翼,赋“中国脸”之神。当技术成为文化的“翻译官”,中国故事才能跨越语系与山海,直抵全球各地人们的眼球与心间。
以叙事为桥,传“中国脸”之情。文化走出去,不能仅靠“展示”,更要靠“对话”。正如导演饶晓志所说:“中国故事要成为世界故事,得先成为人类故事。”让我们的文化走出去,真正实现“润物细无声”的文化软实力输出。
——北京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 沈怡然


活动照片
在文化消费日益丰富的今天,动漫产业恰似一颗迅速升起的新星,既承载着人们对娱乐与创意的期待,也担负着文化传承与创新的责任。然而,在其生机勃勃的发展背后,也存在着不少需要冷静面对和深入探讨的问题,每一个选择都关系着动漫产业能否走向健康的发展道路。
粉圈低龄化导致乱象频发,如《原神》因部分角色着装引发争议,粉丝还会攻击提意见者、辱骂路人,既损作品口碑又阻碍产业发展,亟待明确年龄界限、引导理性追更;文化融合中不少国漫仅学日韩风格、将传统元素当“装饰品”,甚至把历史人物变得肤浅搞笑、让角色着装暴露,未深挖文化内涵,易让大众形成对传统文化的错误认知;经典IP传承既需如刘可欣导演所言“把选择权交给观众”,也需坚守初心与依托粉丝力量。动漫产业发展需平衡“破圈”与“守正”,靠行业守底线、受众理性热爱、社会正向引导,方能摆脱困境,实现健康长效发展。
动漫产业的发展,从来不是单一维度的冲刺,而是“破圈”与“守正”的平衡艺术。既要规避文化融合的偏差,也要守住经典IP的初心。这需要行业坚守创作底线,受众保持理性热爱,社会提供正向引导。多方携手,才能让动漫产业摆脱困境,走向更健康的长效发展之路。
——北京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 杨珺媛


活动照片
小记者观察 | 亲历现场:见证国漫的绚丽绽放

由赵禹晴导演执导的原创动漫《眷思量》自开播以来,就以“顶级建模”与美轮美奂的场景和清新脱俗的光影在网络上获得一众好评。影片中细腻如真人般的人物建模、面部表情流畅、自然,甚至是配音台词都与人物画面的口型完全匹配;盛大、精美,古色古香的场景,议事堂、思量岛全景,都有完全真实的细节;光影更是完全还原各个时段的亮度、色调,让影片多了不少唯美画面。
但国漫不止亮眼在更高端、逼真的技术上,更亮眼在其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诠释上。在动画周现场,赵禹晴导演以主要角色的服饰和图腾作为案例,分享角色须灵犀的服饰灵感来自传统耕织文化、部分角色服装样式参考了战国时期的形式……影片内的建筑、物品,也都有古籍记录和出土文物作依据。这些由传统元素作为细节搭建起的富有东方美学的画面,也是让众多年轻人对《眷思量》爱不释手的重要原因。
国漫的受众——我国千千万万的年轻人,带着对更美好、更宽广未来的向往走进这个斑斓的世界;而国漫产业也借此在国际市场占据一席之地,将这份奇妙的体验带给全世界!
——北京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 姚采盈 冯欣雨
我荣幸地采访到了广州美术学院视觉艺术设计学院副院长兼教授、北京2022年冬奥会吉祥物设计总执行的刘平云教授。我的提问是从现代动画形象与人们的城市认同切入的。刘教授指出,动画通过现代化视觉转化,将传统文化以符合当代审美的方式呈现,实现“被认识、被记忆、被认同”,从而促进城市文化记忆的构建与认同。他认为,IP设计如北京冬奥“冰墩墩”及2025全运会“喜洋洋”“乐融融”,能有效拉近活动与公众的距离,形成文化记忆点,并跨越地域差异传递共同价值。刘教授以粤港澳全运会吉祥物为例,说明成功IP需兼具文化共通性与时代审美,并依托政府与市场推动传播,助力地域文化交流与城市形象塑造。
我国动画IP形象设计要走的路还很长。但我们也需要看到当今中国各地IP设计取得的璀璨成果。让我们不妨再走得远些,看得远些:在不久的将来,城市的地图将被重新绘制。特色的 IP 形象将会与城市本身交融,其所传达的精神内核,会融入城市、国家那年轻又古老的血脉之中。
——北京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 付子航


活动照片
2025年的北京动画周使人们的目光再次将聚焦到中国动画产业上。无论是《哪吒之魔童闹海》创下的票房奇迹,还是《罗小黑战记2》以2D手绘打磨出细腻画风,都在提醒我们:动画已不再只是儿童娱乐,而是一种新的具有独特文化价值意义的表达方式。
“创作动画就像说话:先要有想说的话,再运用技巧去表达。技巧可以是修辞、比喻,但根本出发点是‘人’,是创作者与观众共同的喜怒哀乐。”中央美术学院城市设计学院、党总支副书记苏海江教授在采访中说道。与文字、绘画、电影等其他传统的文化载体相比,动画的独特性在于它能同时包含虚构特效和创作者的真情流露。它既能像文字和语言一样承载情感,也能借助动态影像、声音和视觉符号打造现实中所没有的宏伟景象。也正因如此,动画是一种高度开放的文化载体,既能承载个人的真切表达,也能反映宏观的时代背景。
近年,科技与动画的结合使动画的独特性得到更好彰显。人工智能生成(AIGC)加快了制作流程,虚拟现实带来更沉浸的体验,大数据让创作者能够更精准捕捉观众心理。正如苏教授所说,这些高新技术就像说话时的修辞技法,归根结底,动画的价值在于创作者想要借这一形式表达什么,科技只是创作者的工具。这一特性使得动画不仅是一种艺术形式,也是信息与价值观的载体。
——北京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 李希言
“画面精美却剧情空洞”是目前动画产业的一个现象,观众吐槽“没记住故事只记住特效”,这一现象折射出国产动画产业发展的关键矛盾:当“流水线式”工业化生产成为主流,创意这个“小宇宙”正逐渐被忽视,而创意恰恰是动画产业安身立命的根本。
在北京展览馆举办的“北京动画周”中,动画导演刘可欣女士指出动画产业的产生本身与工业化密不可分,现在的动画制作如果离开公司集群的矩阵化制作,不仅长篇动画的持续更新难以保障,年度上映的动画大电影更无从谈起。比如由700余人团队协同完成的《长安三万里》,以及由1400余人团队耗时五年打磨“粒子水墨”技术的《深海》,都展现了“台上是一个人,背后是数百人甚至数千人”的协作模式。
但在另一角度看,作为文化产品,创意更是动画作品的灵魂。刘女士强调:动画又是不可能被完全工业化的,“作坊式设计”仍是动画产业创作环节的核心部分。而“作坊式设计”正是创意“小宇宙”的“孵化器”,这里所谓“作坊式设计”,并非指落后的小体量制作,而是强调创作者能脱离流水线的效率束缚,像匠人雕琢器物般,沉下心挖掘故事的情感内核、打磨角色的性格层次。
——北京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 向治平


活动照片
漫步于北京动画周的展馆,倾听《眷思量》的导演在台上畅谈创作理念。作为亲历现场的青年小记者,我深刻感受到:国漫的真正崛起,绝非技术的简单堆砌,而是在数字时代完成的一场创造性转化——它以科技为舟,以文心为舵,在虚拟与现实交织的海洋中,重新打捞中华美学的精神珍珠。
科技赋能,为国漫插上超越时空的翅膀。《眷思量》中那些汲取传统建筑精髓的楼阁亭台,经三维技术点化,既承载着唯美诗意,又在每一帧光影中昭示着现代审美密码。导演坦言:“在表达传统美学方面,我凭借的是审美习惯。”这正是国创动画的智慧所在——它让技术不做传统的掘墓人,而成为文明的摆渡者。文心铸魂,为国漫锚定文化根脉的基石。然而,科技的洪流若失去人文的河床,必将成为干涸的荒漠。《眷思量》导演谈及创作时,眼中闪烁的光芒并非源于技术突破的骄傲,而是源于对“中国式情感表达”的执着探索。正是这种真诚的情感表达,才能让国漫超越了视觉奇观,成为连接历史与未来、个人与民族的情感纽带。
——北京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 王梦涵
在动画周采访活动中,刘可欣老师以《儿童动画美学表达与工业化创作的繁简之争》为题进行演讲。在刚一开始,她便提出了禁锢着儿童动画创作者的无数枷锁——“低廉”、“低幼”、“低成本”、“简单剧情”……这些刺目的字眼使得儿童动画创作不被大众理解。
然而,正是在这样的洪流中,他们的坚守才愈发显得可贵。那份为孩子们创造世界的初心,是他们最坚固的铠甲。在刘老师的演讲中,她提到了每一个看似就应该长成这样的角色背后,是创作者们精心筛选种种细节,切实考虑各种搭配后制作出的。为了使孩子们感到安全、愉悦、温暖,儿童动画工作团队会特意选择高明度、适中饱和的糖果色系,放弃强对比的刺眼色系。此外,为使孩子们获得想要拥抱的、可靠的感觉,设计团队运用曲线和圆角,再搭配上夸张的表现力,引得孩子们欢笑频频。刘老师坚信,哪怕是奇幻世界,也仍然需要可信的细节,所以他们省去了许多纯粹为了炫技的场面,而对现有画面一细再细,精益求精,为的就是让孩子们相信这个世界的运行规则。
——北京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 王若兮
“创作的核心是情感,但创作不能仅停留在个体感受,它还需要与社会、时代、文化对话。”中央美术学院城市设计学院、党总支副书记苏海江教授在讲座中这样说道。在采访苏教授时,教授向我阐释了他的观点。苏教授指出,作品的文化深度有赖于创作者自身的文化使命感,也只有怀揣着一份真诚,作品才能够真正打动人,真正具备文化的深度。
“假的东西是打动不了人的。”苏教授这样向我解释道。要想让一部动画作品引发观众对中华文化的追寻,创作者须把中华文化的价值内涵内化于心、外化于“形”,否则纵使作品与文化强相关,缺失了情感内涵,则必然味同嚼蜡,不能以情动人,与观众产生共鸣。
当然,这实际上为我国动画从业者提出了更高要求,创作者在具有卓越超群的专业素养的同时,还必须兼备为时而作、传播文化的理想情操。兼具素养与情操,融合情感与技艺,才能缔造出有热度、更有深度的优良之作。
——北京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 魏姜楠


活动照片
编辑/ 胡克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