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30日,北京市统计局发布“数说十四五”,北京经济社会发展数据。截至2024年末,在京全国重点实验室累计达145家,占全国的28.2%,怀柔综合性科学中心已布局37个科技设施,朱雀三号、脑机接口等一批重大研发成果在京落地。2024年,北京431人次入选“高被引科学家”,连续两年居全球创新城市首位。
北京创新投入产出稳步增加
北京市统计局显示,全社会R&D经费投入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自2019年以来保持在6%左右,处于国际领先水平。
2024年全市PCT专利申请量、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较2020年分别增长45.9%和94.8%,每万人口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是2020年的2倍。技术合同成交总额近万亿元,是2020年的1.4倍,其中流向外省市占比保持在5成以上。
今年上半年,全市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增长12%,技术合同成交额增长5.9%,主要集中在航空航天、电子信息和现代交通领域。
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持续提升
“十四五”前四年,全市企业R&D经费投入年均增长9.7%,汽车、电子、信息等领域发挥主要带动作用。
拥有独角兽企业115家,连续多年保持全国第一、世界前列,101家企业跻身全国科创企业500强,数量位列全国之首。
科技企业影响力不断提升,2024胡润中国人工智能企业50强榜单中,北京有20家企业上榜,寒武纪、地平线、第四范式位于榜单前十;智谱华章、字节跳动、快手等企业持续加大大模型方向投入,陆续发布国产大模型,智谱华章GLM-4.5模型登顶全球开源模型权威榜单。
创新主平台、主阵地加快建设
北京出台推动中关村加快建设世界领先科技园区的若干措施,中关村示范区规模(限额)以上重点企业技术收入占总收入的比重保持在2成左右,今年以来技术收入保持1成左右增长,占总收入比重接近3成。
“三城一区”强化创新与产业联动,重点高校、科研院所已在“三城一区”布局,未来科学城胶原基生物材料创新联合体汇聚20余家企业和高校,突破胶原自组装等关键技术;区域内大中型重点企业研发费用占全市的比重接近7成。
“十四五”前四年,“三城一区”规模以上工业和第三产业法人单位实现收入年均增长5.4%,今年1-7月增长10.1%。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张鑫
编辑/ 张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