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9日,为期两天的“2025全球数字经济大会第二届北京数字人才发展大会”开幕。北京市人社局现场发布本市数字人才培育和发展方向前瞻性研究报告、第二批数字人才培育典型案例、首届数字人才专项赛成果,为数字人才培育提供重要参考。
北京市人社局发布的北京市数字人才培育和发展方向前瞻性研究报告,系统分析了北京市数字人才培育工作的现状。在培育体系建设上,着力打造多层次培训平台,分批次建设63家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基地,遴选37家数字技术工程师培训机构,覆盖智能制造、大数据、人工智能等14个职业方向。通过以上平台实现每年培养数字技术技能人员1万人的目标,为数字经济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人才活力。在重点人才培养上,聚焦“高精尖缺”精准发力,近3年举办数字技术领域高级研修班80个,培训高层次急需紧缺和骨干数字人才4000余人。组织开展智能制造、人工智能、大数据等职业数字技术工程师培训2400余人。组织开展6期“首席数据官”培训,培养数字领军人才700余人。在制度机制创新上,建立动态调整的数字技术职称评审体系,发布《北京市新质生产力人力资源开发目录(2025年版)》,开展首届数字人才专项赛。
今年的“创业北京”创业创新大赛中首届数字人才专项赛,吸引全市198个项目报名参赛。这些成果,是北京市在数字人才培育方面的积极探索,为全国数字人才发展提供了经验与借鉴。
大会还设立了1000平方米的生态展区,科大讯飞、神州数码、星测未来等众多企业展示了在数字经济领域的创新成果和技术方案。
大会期间,海淀区数据局、海淀区人才局、海淀区人社局联合高校和驻区企业联合发起数智人才培育计划,旨在通过政府、高校、企业三方协同,构建全方位、多层次的数智人才培养生态。中关村网络与数据安全学院正式揭牌成立。
下一步,北京市将继续深化产学研融合,支持高校、科研院所与企业共建培育平台,围绕人工智能、大数据等前沿领域,创新实施数字技术工程师培育项目,重点培养数字技术领军人才、数字技术技能人才,不断加大数字人才储备,加快推动形成新质生产力。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解丽
编辑/ 刘忠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