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动画周开幕以来,各类精彩活动接连上演,成为连接动漫创作、传统文化与青少年探索的桥梁。北京八中小记者团满怀热情走进活动现场,沉浸式感受动漫世界的独特魅力。他们以观察、采访的方式,全方位了解动画。从绘本创作到动画IP的打造;从对话编剧,领悟创作的初心与匠心,到沉浸式体验年轻一代与二次元的融入,一天的小记者工作经历,让同学们切实体会到了动漫世界的魅力,也更清晰地看到中国动画产业的崛起。
采访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编剧姚忠礼老师时,他反复提到一个词——“无心”。这个看似随意的词,却像一把钥匙,打开了理解中国动画经典何以成为经典的秘密。“我们那时候搞创作,没想那么多,唯一考虑的就是为中国的少年儿童好好写作、好好拍片子。”姚老师回忆起《葫芦兄弟》《舒克贝塔》等经典作品的创作历程时如是说。其实,这种“无心”,绝不是漫不经心,而是一种纯粹的创作状态——不为市场潮流所困,不为技术炫技所惑,只专注于最本真地为青少年做一部好的动画和为观众服务的初心。正是这种“无心”,反而成就了经典。姚老师说:“真正的经典都是经得起时间磨练的,而且都是用心血写作的。”这句话点破了一部经典作品的来时路。
当话题转向AI与动画创作的结合时,姚老师的观点颇具启发性。他认为,AI是工具,但创作的核心永远是人。这让我想到,在技术爆炸的今天,我们更需要回望中国动画的“来路”。姚老师强调:“要知道我们中国动画的来路,只有看清来路,才知道未来的去路。”这个“来路”是什么?是从《铁扇公主》到《哪吒2》,一代代动画人建立的创作传统——扎根中国文化,尊重儿童心理,追求艺术创新。这些作品之所以历经数十年仍被铭记,正是因为它们蕴含着超越时代的文化基因和情感温度。
——北京八中 云舒
在AI技术日益渗透各行各业的当下,论坛的首场讲座恰以“当吴承恩遇见AI”为主题。姚忠礼老师别开生面地化身为吴承恩,生动演绎《西游记》动画改编的曲折历程。尤为令人惊叹的是,铁扇公主的创作灵感竟源自“白雪公主”——中外文化在此碰撞、融合,不仅拓宽了经典的表达边界,更让传统故事焕发新的生命力。
熊亮老师的演讲也令我印象深刻。他以“故事创作的无限可能”为题,展示了数量惊人、风格多样的作品,引人入胜。更幸运的是,在演讲后的交流中,我得以向他提出心中长久的困惑:在看似平淡的日常中,我们该如何捕捉创作的灵感?熊老师的回答让我深省:不必刻意赋予普通事物“意义”,而应允许事物如其所示地存在;真实的故事源于对生活的细微观察与真诚表达,创作不是目标,更不是责任,而是源自热爱。
——北京八中 王紫尧
我很荣幸通过这次小记者活动,采访到了《胡同也有小时候》的作者周敏老师。周老师没有用宏大的叙事,而是通过孩子的视角,用充满京味儿的语言描绘了胡同里的童年。这让我意识到,绘本不只是给小孩子看的“幼稚”读物,它也可以是承载城市记忆和传统文化的载体,用温情的方式让我们看到高楼大厦之外,老北京的另一种魅力。
在专家论坛以外,也有一群热爱动画的人游走在展厅中。精美的妆造,让动画中的IP形象走到了现实世界。我们偶遇了一位cos灰太狼的大姐姐,对她的采访很有趣。她仿佛就是在用灰太狼这个角色和我们进行互动,尤其是那句“你看到羊村了吗”,让我瞬间感觉角色从动画里活了过来。原来,cosplay远不止是简单的“角色扮演”,它更是扮演者对角色的深刻理解和对作品热爱的表达,也是一种对国漫文化的独特推崇。
——北京八中 聂诗佳
我认真聆听了北京电影学院动画学院动漫策划专业主任、副教授葛竞老师对于动画编剧的初心与匠心的演讲。初心,是作品中内容的原动力,创作中的情感动力;匠心,则是作品交流与传达的技巧与方式。一代代动画制作人,都是凭借着对动画的热爱和精益求精的匠心精神,用心血铸造了一部部代表着“真善美”的动画片,成为童年最深的记忆。
在对几位图书作家的采访中,我发现故事的创作和动画片的创作一样,都需要丰富的想象力和跌宕起伏的情节。她认为,写故事不仅限于套作文公式,而是要想办法跳出公式,创造出独一无二的作品。这深深激励了同样爱好写作的我,让我意识到写作文不应该只是记录每天发生的事情,而是要将生活中的每一个鲜活的瞬间拼凑起一个鲜活的故事。
——北京八中 施婉琳
编辑/ 贺梦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