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8日,“史叙共同体——北京建都史中的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专题展览在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开幕。展览通过百余件古籍、档案、文物及众多图片资料,从政治、经济、文化及社会四个单元展现北京800多年建都史中的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故事。本次展览将持续展出至12月31日,欢迎市民游客前往观展。
从金中都、元大都再到明清两代的北京城,北京有800多年的建都史,也是一部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北青报记者了解到,本次专题展以“和”为主线,分为政通人“和”、经济通“和”、文化融“和”、社会协“和”四个单元,生动展现北京800多年建都史中各民族广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度交融的波澜壮阔的历史进程,引导各族群众从字里行间读懂团结密码,在器物图形上筑牢认同根基,深刻体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和合共美”“天下一家”的精神内核,有形有感有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携手在新时代续写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新篇章。
“北京建都是各个民族共同努力的结果,而北京的都城文化是我们各民族共同创造的。”开幕式上,中央民族大学教授、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兼职副主席蒙曼对本次展览主题进行了深入浅出地解读。
众多展品之中,蒙曼印象最深的是《弘历生春诗意北京图轴》。她介绍,这幅画的主体内容为清代乾隆时期的紫禁城全貌,正阳门大栅栏以及周边地区,既有皇宫也有市井,而画上乾隆的题诗,内容既有冰嬉等满洲传统,也有吃野菜等中原汉人的生活习俗,生动展现了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图景。
北京市委统战部副部长、北京市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党组书记、主任李新从以“和”为魂、以“史”为脉、以“文”为媒三个角度,阐释了本次展览立足让每一件展品都成为“中华之和”理念的鲜活实证,为构建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注入源头活水的定位,指明了要持续推动展览内容成果转化,创新打造首都民族工作中可视化、可推广的“北京样本”的目标。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馆长、党委书记王鸿运在致辞中表示,在建馆百年之际举办此次展览,更具特殊意义。这是多家单位发挥优势,跨界合作,联动探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共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有益尝试。
在墨香与史韵交融的展厅中凝神赏珍,在互动触屏前体验沉浸式知识探索,在主题印章打卡区珍藏独特文化印记,在知识翻板问答墙前回顾与思考……本次专题展还设置了多个互动体验区,参展观众能够沉浸其中,与历史展开对话。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张月朦
编辑/ 李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