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文化这坛“深巷好酒” 如何“飘香万里”?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5-09-25 20:47

9月24日上午,由北京市人民政府参事室(北京市文史研究馆)承办的“‘深巷好酒’如何‘飘香万里’——区域文化资源的挖掘与传承”2025北京文化论坛专业沙龙在国子监彝伦堂举办。10位国内外嘉宾参与沙龙对话,分享了对于区域文化这坛“深巷好酒”如何“飘香万里”的理解和感悟。

保定莲池书院经验——

当代民众感受传统书院教学境况

沙龙上,河北省文史研究馆馆员、河北大学原副校长李金善以“莲池书院”为例,分享了传统文化品牌建设的经验做法。河北省有以莲池书院为代表的深厚书院文化渊源。清代,雍正敕令各省建立书院,时任直隶总督的李卫在保定创建的莲池书院成为直隶地区最大的书院,后经历任总督如曾国藩、李鸿章、袁世凯的支持,莲池书院达到鼎盛。莲池书院前后历时170年,是古代官办书院的典范。

当下,为了发扬光大莲池书院的教育传统,莲池书院将有步骤地恢复莲池书院教学活动,包括课程、教学方式、礼仪制度、组织形态、服饰场景等;恢复莲池书院常规举行的释奠礼和释菜礼,在莲池书院长期或定期展示,使其成为最具代表性的游园景观之一。书院还将挑选部分莲池书院原本课程,组成传统文化系列专题,聘请当代名师授课,向公众和游客开放,使得当代民众可以真切地感受传统书院教学境况,身临其境地理解传统文化的精髓。

目前,保定市正积极开展古城改造,统筹推进书院建设和周边环境改造,将周边菊胡同、西大街等片区纳入整体规划设计。在李金善看来,以文化空间建设来重塑城市灵魂,对于增强大众文化自信心和归属感、幸福感,提高城市社会治理水平和凝聚力,树立现代城市形象具有重要的意义。

北京中轴线申遗影响——

改善市民生活促进文化场所联动

北京市文史研究馆馆员、国家遗产保护中心主任吕舟教授作为北京中轴线申遗保护文本团队负责人,在文本编制、文化遗产活化利用、数字化保护传播等领域做出了巨大贡献。他在沙龙上分享了北京中轴线申报世界遗产引发了广大市民的关注,形成了广泛社会参与,北京中轴线价值传播和保护有力地促进了北京历史文化的传承、创新,形成了巨大社会凝聚力,推动了社会可持续发展。

他还列举到,北京中轴线的保护带来了市民生活条件的改善。比如通过申请式退租,被腾退出去的人或者留在原地的这些人,他们的生活条件都得到了改善。文化遗产的保护也带来了环境的改变,永定门广场变成了市民非常喜欢的一个地方,跳广场舞的人群、溜孩子的人群,都特别喜欢这个地方。有一些传统社区所在地,比如钟鼓楼变成了社区活动场所,很多游客和外国朋友都喜欢来这里打卡。

北京中轴线也带动了北京文化场所的联动。围绕着中轴线的老字号、博物馆、剧场、书店等文化场所在这几年都把“中轴线”作为主题。其中老字号全聚德开发了“中轴食礼”中式下午茶;红星酒厂在二锅头技艺发源地前门大街上建设了源升号博物馆,还专门打造了一款中轴线酒,在博物馆里售卖;北京中轴线邮局、中轴线书店都在中轴线保护过程中开始形成发展。

宣南文化传承发展——

建议天桥地区多开设茶馆小剧场

沙龙上,北京人民艺术剧院一级演员杨立新表示,北京有好多具有独特性的地域文化,而且不用深度挖掘,它本身就是一坛好酒。比如北京的宣南文化,按照《周礼·考工记》前朝后市,老百姓生活聚集在前门外、崇文门外、宣武门外等宣南区域,300多家会馆为进京考举的考生服务,人员的流动,商业的发展,形成了天桥杂耍、京剧戏剧、大栅栏老字号、琉璃厂书肆等民俗文化。

在杨立新看来,文化有两个特点:一个是要有场所,一个是要有继承人。没有场所继承人没有地方施展技艺,这门艺术也会流失;光有场所没有人继承也不好办。“宣武门外、前门外有好多老一辈京剧艺术大家的故居,现在我看到谭鑫培先生故居已经挂了牌,还有王瑶卿、马连良、尚小云故居都在这儿,能否将这些故居搞成小型博物馆,或者开辟成

京剧练功场,让观众体验一把。”杨立新说道。

他还建议天桥地区多开设一些茶馆小剧场,吸引相声、评书、单弦等传统曲艺演员驻场,同时将时下年轻人喜欢的脱口秀、上海杂技火娃、山东济南张云峰魔术等引进来,举办天桥相声节,宣南曲艺节,设立民间艺人奖项,把人气聚拢起来,形成宣南文化中国曲艺的聚集地。

区域文化资源意义——

不同文明间开展文化交流的源泉

沙龙上,北京师范大学珠海校区人文和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特聘研究员大卫·巴拓识从国际友人的视角,分享了他对于区域文化资源的概念、现状及重要性的理解。在他来看,区域文化至少包含两个层面:大众民间文化传统与享誉全球的精深文化。区域民间文化始终是艺术家创造更高雅作品的源泉,这些作品能提升民族精神境界。

“区域文化资源也是不同文明间开展有意义文化交流与公共文化外交的源泉。一个能够强化所有区域资源的经济体,无论是艺术娱乐领域,还是科技领域、追求卓越创新的文化传统与思维方式,都将始终走在胜利的轨道上。”大卫·巴拓识说道。

他还提出,区域文化资源是人类社会以可持续方式融入区域与地球环境的源泉,更是创造力的根基。因此,应以平等分散的方式培育国家不同区域的文化、智力与创造资源,同时确保它们相互交流,构建统一协作的网络体系,从而推动国民经济向前发展。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张恩杰
编辑/ 贺梦禹

相关阅读
申遗40年,中国何以影响世界——《千山万水——中国申遗故事》新书分享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5-09-25
单霁翔畅谈文化遗产活化之道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5-09-10
中轴线申遗一周年 | 天坛、景山、社稷坛建立3D数字档案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5-07-27
2025“亲情中华·中国寻根之旅”夏令营触摸东城、感悟历史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5-07-11
西城区40场文化活动庆祝北京中轴线申遗成功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8-28
北京打造中轴文化交通廊道,万宁桥焕新、“中央御道”贯通
中国新闻网 2024-08-08
中轴线有了“世界身份”,家门口的文化遗产如何守护?
工人日报 2024-08-04
关注全国文化中心建设|北京中轴线保护传承利用研讨会在首开书院举行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3-11-04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