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遗40年,中国何以影响世界——《千山万水——中国申遗故事》新书分享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5-09-25 18:08

9月19日,中信书店三里屯店迎来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文化盛宴——《千山万水——中国申遗故事》新书分享会。活动聚焦中国申遗40年历程,邀请到两位文化遗产专家:庐山国家公园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及管理规划项目负责人陈凯、北京中轴线申遗文本团队核心成员郑楚晗。他们从庐山文化交融之美到北京中轴线秩序之美,从20世纪80年代中国首批申遗地到如今60项遗产,带读者走过漫漫申遗路,了解中国如何从读懂国际规则到为世界遗产保护提供中国智慧。

左起:陈凯、郑楚晗、王晴(胡玥 摄)

世界遗产的内涵与中国申遗历程

活动开场,嘉宾们便深入探讨了世界遗产的诞生背景。世界遗产概念源于“二战”后,是对战争破坏文化遗产的深刻反思。1972年《保护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公约》的诞生,标志着全球对文化与自然遗产保护的重视达到新高度。中国于1985年加入该公约,自此踏上申遗征程。从最初的懵懂探索,到如今在世界遗产舞台上大放异彩,中国已拥有60项世界遗产,这背后是40年的不懈努力与探索。

两位老师介绍,世界遗产评定有着严格的标准,共10条,前6条针对文化遗产,后4条针对自然遗产。例如,标准(i)强调“天才型杰作”,像泰姬陵便凭借此条入选;标准(ii)聚焦“文化交流”,庐山便是典型,其融合了魏晋南北朝的文化扎根、宋代儒学发展,以及近现代的多元文化碰撞。这些标准为各国遗产申报提供了明确方向,也促使中国在申遗过程中不断挖掘自身遗产的独特价值。

《千山万水——中国申遗故事》

吕舟 等著

中信出版·大方 于 2025年8月

庐山:文化景观的交融之美

陈凯老师分享了庐山申遗的故事。1996年,庐山以中国第一个“文化景观”的身份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起初,庐山申报的是“自然与文化双遗产”,但因当时“文化景观”概念的兴起,其独特的人与自然共生的特质得以凸显。陈老师回忆,早期申遗文本虽简单,但庐山丰富的文化底蕴却难以掩盖。东林寺作为净土宗祖庭,见证了佛教文化的传承;白鹿洞书院则是宋明理学的重要发源地,朱熹在此讲学,影响深远。此外,庐山的自然景观同样令人陶醉,五老峰的雄伟、鄱阳湖的壮阔,以及变幻莫测的云雾,构成了庐山独特的魅力。

在谈到庐山的价值时,陈老师指出,庐山符合世界遗产的多项标准。其不仅是文化交流的重要场所,见证了不同历史时期文化的交融,还承载着中国传统隐逸文化、山水诗词文化的传承。如今,庐山依然保留着独特的生活气息,山上的牯岭镇,居民生活与自然和谐共生,让游客在欣赏美景的同时,也能感受到浓厚的人文氛围。

北京中轴线:理想都城秩序的传承

郑楚晗老师详细介绍了北京中轴线申遗的艰辛历程。北京中轴线从2012年被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到2024年正式申遗成功,历时12年。郑老师自2017年入职以来便参与其中,见证了中轴线申遗的关键阶段。随着世界遗产申报竞争日益激烈,各国对申遗文本的要求越来越高。北京中轴线的申遗材料经由多次国际、国内专家研讨会的讨论,以及多项专题研究支持的修订下,愈发厚重与完善,充分体现了对遗产价值的深入挖掘与阐释。

北京中轴线的价值独特而深远。它不仅是《考工记》所载传统都城理想规划范式的完美体现,更是“中”“和”文明传统的重要载体。郑老师强调,中轴线并非简单的建筑集合,而是从元代到明清,再到近现代持续发展的城市规划典范。与中轴线上已有的故宫、天坛与大运河的世界遗产不同,中轴线申报的核心是城市规划思想,15个遗产点只是其价值的物质载体。在申遗过程中,如何平衡遗产保护与居民生活需求成为关键。例如,在整治钟鼓楼周边环境时,既要维护屋顶风貌的完整性,又要尊重居民养鸽子的传统,通过精心设计鸽舍,实现了保护与民生的双赢。

《考工记》中的都城格局复原图

遗产地游玩攻略推荐

临近十一假期,嘉宾们还为现场观众送上了实用的遗产地游玩攻略。陈凯老师推荐,游览庐山可先乘坐索道上山,到达牯岭镇后,乘坐摆渡车前往各个景点。黄龙寺的古朴宁静、含鄱口的壮丽景色、五老峰的雄伟险峻,都不容错过。此外,秀峰、白鹿洞书院、石门涧廊道等景点,也各具特色,能让游客充分领略庐山的历史文化与自然风光。

郑楚晗老师则推荐了北京中轴线的游玩路线。先农坛如今是一个相对“小众”的景点,但它在历史上也是明清皇家祭祀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天坛祭天,先农坛则是皇帝“亲耕”的场所,专门用于表达对农耕文明的尊重,体现“以农为本”的古代治国理念。先农坛还是“中国古代建筑博物馆”的所在地,在拜殿等核心院落设有常设展览,展示中国古代建筑知识——例如陈列巨大的斗拱真实模型,让观众直观理解古代建筑的榫卯结构;还收藏有原隆福寺的藻井(隆福寺被毁后迁移至此),观众需站在藻井下方抬头仰望,才能感受其复杂纹样中蕴含的古代宇宙观与天象认知。另外,站在钟鼓楼上,可俯瞰北京老城的“第五立面”,感受中轴线的壮美秩序;景山的登高远眺,能将故宫、天安门广场等尽收眼底;太庙和社稷坛的建筑规制与文化内涵,更是让人领略到古代皇家祭祀文化的庄重。

此次活动,让现场观众对中国申遗40年的成就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为大家打开了一扇认识世界遗产的新窗口。通过两位嘉宾的分享,我们看到了庐山与北京中轴线的独特价值,以及中国在世界遗产保护领域的不懈努力与贡献。相信在未来,会有更多人走进这些遗产地,感受它们的魅力,共同守护人类文明的瑰宝。

供图/中信出版·大方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韩世容
编辑/ 贺梦禹

相关阅读
心动时 | 亲历者讲述从历史轴线到世界遗产的跨越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5-07-29
中轴线申遗一周年 | 天坛、景山、社稷坛建立3D数字档案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5-07-27
中轴线申遗一周年 | 北京中轴线保护传承三年行动计划发布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5-07-27
中轴线申遗一周年 | 少年讲解团让中轴线故事“声”入人心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5-07-27
申遗成功 立法跟进 北京新版中轴线保护法规通过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5-05-30
《北京中轴线日历》颁历 展现中轴线申遗故事
中国新闻网 2024-11-02
西城区40场文化活动庆祝北京中轴线申遗成功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8-28
“世遗·定格”北京世界文化遗产摄影作品征集活动开启征集
北京市文物局 2024-08-15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