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4日,中国社科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与社科文献出版社联合发布《青少年蓝皮书:中国未成年人互联网运用报告(2025)》。该项调查已完成12次全国抽样调查。本书基于第12次调查数据和本领域专家学者的研究,指出AI技术正在深刻影响教育发展,建议构建更有效的网络安全保护体系,强化分龄治理模式。
本书重点呈现了未成年人使用AI学习机、智能手表、语音机器人等设备的现状,揭示了不同年龄段、不同地区未成年人在使用频率、动机和场景上的显著差异,体现出未成年人数字能力发展的阶段性与地域性特征。同时,本报告关注未成年人在数字环境中的健康状况与心理风险,指出沉浸式使用、社交压力和算法推荐等因素对其行为习惯和认知建构带来的影响,强调家庭“数字反哺”现象与家校平台协同治理机制在保护体系中的重要作用。在网络素养方面,报告通过对未成年人信息获取能力、表达行为与职业认知等方面的分析,展示了未成年人从工具使用者向社会参与者发展的潜力与挑战。城乡未成年人在教育资源与认知结构上,具有明显的鸿沟。
蓝皮书指出,AI学习机作为AI赋能教育的重要载体,近年来在未成年人中普及率持续上升,尤其是在城市地区,其在课堂与家庭场景中的应用频率显著高于农村。第12次中国未成年人互联网运用状况调查数据显示,城市未成年人AI学习机拥有率为15.4%,而农村仅为5.8%,在资源可得性与使用频率方面,城乡差距明显。
蓝皮书同时提出,为应对未成年人在不同成长阶段所面临的差异化网络风险,亟须构建分龄精准治理体系,优化平台功能分级、使用权限管理与行为反馈机制。在当前实践中,“未成年人模式”虽已覆盖主流平台,但在内容设定、功能响应与情境匹配方面仍存在较大优化空间。多数平台尚未建立基于年龄分层的动态防护机制,导致部分低龄用户难以获得应有的内容保护,而高龄群体又面临过度限制下的不适感。平台治理应以年龄和使用数据双维识别为基础,动态设定不同年龄段用户的使用权限、交互功能与内容边界。同时,平台、家庭与学校之间的协同治理能力仍需加强,监管政策也应在分龄适配维度上被强化。借助人工智能、大数据等工具,完善精准风控体系,将技术赋能从内容分发扩展至风险预测与治理效率的全面提升,为未成年人构筑起科学、动态的网络安全屏障。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雷嘉
编辑/ 汪浩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