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3日,第十五届中国—东盟成员国总检察长会议在香港特别行政区召开。中国首席大检察官、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长应勇率中国检察代表团出席会议。
应勇表示,中国检察机关愿与东盟各国检察机关一道,在相互尊重国家主权、司法管辖权和国内法的基础上,共同担负起数字时代打击洗钱和腐败犯罪、维护地区安全和发展的重任,更好维护各国国家利益和人民福祉。
中国—东盟成员国总检察长会议成立于2004年,是经中央批准,由中国最高人民检察院发起成立的区域性多边国际检察合作机制。
合作机制致力于提升本地区检察机关打击跨国犯罪、保障民生、维护社会稳定的能力,不仅成为本地区各国总检察长保持高层对话的年度机制,也成为本地区各国检察机关根据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形势,集思广益,统一认识,共同研讨、制定应对和打击跨国犯罪政策的经常性机制。
会议由中国和东盟各国轮流举办。
此前,中国最高人民检察院先后主办了第一届会议(2004年,云南昆明)、第四届会议(2007年,澳门)和第九届会议(2015年,广西南宁)。今年的会议,地点在香港特别行政区,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检察院主办,香港特别行政区律政司承办。
这是应勇第三次参加中国—东盟成员国总检察长会议。2023年12月、2024年10月,第十三届和第十四届会议分别在越南、新加坡召开,应勇均率团出席。
每届会议的主题由会议东道主协商其他参会方确定。此前两届会议的主题分别聚焦了预防和打击高科技犯罪及跨国犯罪和打击金融犯罪,本届会议的主题是“数字时代打击洗钱、腐败犯罪及资金追缴”。
为什么要聚焦这一主题?
腐败与洗钱这两类犯罪往往相互交织,腐败所得常通过洗钱手段掩饰、转移,而洗钱活动又为腐败行为提供资金流转通道。
中国检察机关是国家的法律监督机关,承担着追诉犯罪、促进执法司法公正、维护国家法律统一正确实施等重要职责。数据显示,2024年至2025年上半年,全国检察机关依法起诉各类职务犯罪3.9万余人,其中金融、能源、国企、基建等重点领域腐败犯罪8050人。2024年,检察机关共起诉利用“虚拟货币”转移犯罪所得等洗钱犯罪案件3032人。
“利用虚拟币、虚拟资产等实施的洗钱、行贿受贿等犯罪,具有隐匿性、迷惑性、复杂性等特点,导致侦查取证难、事实认定难、资金追缴难,对打击和治理带来新的挑战,严重损害各国公民财产安全,严重危害各国金融安全和社会稳定。”应勇在9月23日的主旨发言中指出,面对挑战,一方面需要采取雷霆手段,坚决依法打击犯罪,制定完善相关法律,构建完善的防控体系。中国最高人民检察院与省级检察院成立反洗钱工作领导小组,联合有关执法司法部门出台了司法解释等。
此外,2022年,中国人民银行、公安部、国家监察委员会、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等联合印发了《打击治理洗钱违法犯罪三年行动计划(2022-2024年)》,决定于2022年1月至2024年12月在全国范围内开展打击治理洗钱违法犯罪三年行动。这一行动今年再度延期一年。
另一方面,也需要加强国际执法司法合作。
“惟有携手应对挑战,才能更好走向未来。”应勇表示,中国检察机关愿与东盟各国检察机关一道,在相互尊重国家主权、司法管辖权和国内法的基础上,共同担负起数字时代打击洗钱和腐败犯罪、维护地区安全和发展的重任,更好维护各国国家利益和人民福祉。
一是深化信息情报共享,建立常态化沟通协调机制,及时分享追诉洗钱、腐败及相关犯罪信息。
二是深化执法司法合作,加强司法协助和检察合作,在取证、调查犯罪所得去向、资金追缴、缉捕调查逃犯等领域高效务实协作,增强打击治理合力。
三是深化业务交流培训,充分发挥中国—东盟成员国检察官交流培训基地作用,相互学习借鉴打击犯罪及资金追缴的专业知识、办案实践、技术应用经验,共同提高司法业务水平。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孟亚旭
编辑/ 周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