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月21日,首都“十四五”规划高质量收官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住有所居专场举行。会上,北京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委员会二级巡视员杨家骥介绍,“十四五”期间,北京市不断增加保障性住房有效供给,全市共建设筹集各类保障性住房67万余套(间),竣工43万套(间)。
杨家骥介绍,北京加快推进公租房分配,创新配租方式,在推行“快速配租”的同时,针对动态退出零散房源实行线上“实时配租”,通过直接发放选房通知单的方式,提高房源分配效率,五年来,累计开展公租房配租240批次,滚动提供房源约13.6万套。截至目前,全市公租房备案保障率从2020年的42.5%提升至85.5%,实现城市低保、低收入、大病、重残4类家庭依申请“应保尽保”,完成“十四五”期末保障率达到85%的既定目标。
北京还积极推进货币化保障,五年来,累计向5.3万户家庭发放市场租房补贴33亿元;向4.5万户家庭发放公租房租金补贴24亿元,提升保障对象租金负担能力。
北京聚焦新市民、青年人住房需求,加快发展保障性租赁住房。杨家骥介绍,2022年起北京大力发展保障性租赁住房,坚持市场化运作,通过政府政策支持、社会资本投资参与,不断增加“一间房、一张床”小户型房源供应,满足新市民、青年人、城市公共服务人员等群体住房需求,截至目前已超额完成“十四五”40万套(间)建设筹集目标。
杨家骥介绍,北京市创新政策机制,采取新建、改建、筹集转化等多种方式建设筹集,着力盘活存量土地和房屋资源,利用集体建设用地建设保障性租赁住房近13万套(间),建设总量全国最大。如首创繁星十八里店项目是北京市目前规模最大的集体土地租赁住房项目,过去是华北地区最大的石材加工集散地,交通拥堵、环境脏乱,建成后可提供租赁房源6500多套,还配套建设了餐饮商超、图书阅览室、健身房等设施,地区环境得到明显改善,成功实现从低效用地到活力社区的华丽转身。北京还利用闲置商业、办公、厂房等非居住类资源改建保障性租赁住房3.3万余套,如丰台区暖悦公寓银地店保障性租赁住房项目,原为公租房项目配建的商业,改建后可提供公寓型、宿舍型房源,近三年入住率始终保持在90%以上,主要服务于区域内城市基础运行服务人员和新毕业大学生群体,为新市民、青年人提供了安身之所和温暖的家。
此外,北京市在保障房中率先实施产业化,以绿色建筑行动、装配式建造为抓手,共有产权住房全部达到绿色二星级标准。
首都之窗记者李磊摄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宋霞
编辑/ 李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