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谢瑶
11 月13日 星期四 晴
这次随启承书院学生赴十堰研学,与其说是一次旅行,不如说是一场沉浸式的教学实践。作为教师,我亲眼见证了知识如何从课本中“走”出来,在山水之间、工程现场、文化遗址中“活”起来。
一、跨学科融合,打破知识的边界
这次研学真正实现了“跨学科”教学的理想。在丹江口水库,学生不仅用地理知识分析地势与水系,还用物理公式计算大坝承受的压强;在武当山,他们既理解了“道法自然”的哲学内涵,也通过建筑结构体会力学与美学的统一;在东风汽车博物馆,历史中的“三线建设”与当下的“新能源转型”形成时空对话。这种融合不是生硬的拼凑,而是自然而然的联结。作为教师,我深刻感受到:教育不应是学科的割裂,而是让学生在真实问题中,综合运用多学科思维,形成完整的认知图景。
二、知识从课本落在生活,学习有了温度
在课堂上讲“南水北调”,学生可能只记住几个数字,但站在丹江口大坝上,听移民后代讲述搬迁故事,他们眼中闪烁的是理解与共情。当学生近距离观察绿松石矿、亲手触摸恐龙蛋化石时,知识不再是冰冷的符号,而是可感知、可体验的真实存在。我看到有学生在笔记中写道:“原来我们喝的每一滴水,背后都有这么多人的付出。”这种情感的触动,是任何课本都无法替代的教育力量。
三、情境化学习,激发学生的内在动力
这次研学设计极具“情境感”——学生不仅是参观者,更是小记者、工程师、文化使者、环保志愿者。他们带着任务去观察、去提问、去合作、去创造。在武当山练习太极,不是机械模仿动作,而是体会“以柔克刚”的东方智慧;在湖北汽车工业学院与赛车手交流,不只是听讲,而是点燃对未来的想象。在这样的情境中,学生的学习是主动的、有目的的、充满成就感的。
当武当山的夜空被点亮,无人机方阵变幻出“京堰研学,惊艳之旅”的字样时,我们看到的不仅是科技的璀璨,更是教育理想的绽放——学习,原来可以如此震撼心灵,如此贴近时代。
教育,是一场共同经历的成长。这次研学让我重新思考教学的本质——教育不在于灌输多少知识,而在于创造多少“真实学习的时刻”。当我们把课堂搬进自然、搬进历史、搬进生活,学生收获的不仅是知识,更是眼界、情怀与担当。
此行,我们不仅收获了知识,更验证了方向。真正的教育,就应如此——在广阔的天地间,唤醒学生的内在潜能,让每一次出发,都成为一场“惊艳之旅”。让我们将这份“惊艳”带回课堂,赋能学生的未来成长!
文/谢瑶(北京市第二十中学启承书院教师)
编辑/ 樊宏伟
校对/ 李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