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毛现泽
11月12日 星期三 阴
早上,带着对壮观的大坝和武当山文化的期待起床。早餐吃了一碗印象很深的十堰牛肉面:鲜面条煮完浇上浓汤,盖上三两片牛肉,榨菜、花生、葱花、香菜也是必不可少的。
我们首先去的是丹江口工程展览馆。在展览馆里,我知道了常见大坝的类型,建设大坝的过程,更知道了有数十万当地居民背井离乡,离开这片他们深爱的土地。还有几十万民兵自发参与大坝修建,为这个伟大而重要的工程作出贡献,保障了“一泓清水,永续北上”的京津冀用水。
从展览馆出来,我们的研学大巴就朝着丹江口大坝的方向驶去。一路上,老师给我们讲着“南水北调”的故事,毛主席曾经说过:“南方水多,北方水少,如有可能,借点水来也是可以的。”我更加好奇这座能“送水到北京”的大坝究竟长什么样。
一路盘旋,下车的瞬间,我被眼前的景象震撼到说不出话。丹江口大坝横卧在汉江之上,灰色的坝体巍峨,水面绵延,把奔腾的江水稳稳拦住。站在观景台上远眺,大坝上游是平静辽阔的丹江口水库,大坝下游则是城市。水流奔涌而下,溅起层层白雾,轰鸣声震耳欲聋,让人心里生出莫名的敬畏。
讲解员说,这里的水要经过层层过滤,才能顺着输水渠一路北上,滋养京津冀千万家庭。我凑近水质监测屏,看着上面“优于Ⅱ类”的指标,忽然明白“每一滴水都来之不易”不是一句口号。
下了大坝,我们准备去到武当山。到了逍遥谷,感觉整个山谷都“空”了。微小的水声变得清晰而冷冽,这才真的是“潺潺”。因为水势小了,露出更多被冲刷得光滑无比的大石头。颜色褪成了大片大片的黄与褐,夹杂着几棵倔强的枫树,红得像是用尽了力气。往深处走,山林的气息也变了,不再是湿润的泥土和青草味,而是干爽的、带着点枯枝和落叶的醇厚气息,有点像晒干了的草药。步道边的树上结着诱人的小红果子,很饱满,导游说果子有毒,不能吃。累了坐在边上的石头上,屁股凉凉的,山里的小风也凉凉地拂面而过。大家似乎都不约而同地安静下来,怕一下子破坏了山谷的静谧。
走着走着,到了一个大石头边上,“逍遥谷”三个字映入眼帘。这大石头与山体形成了对比,抬头看不见天的峡谷更让同学们震撼。往下山方向走一点,就到了太子坡。太子坡的红墙,在十一月的太阳底下,显得格外暖。但到阴凉里,风一吹过来,卷着掉在地上的黄叶子打转,我的脖子就往衣领里缩。墙头上、石板路上那些瓦片的缝隙里,长着几撮枯草,给这规整的建筑添了点野气。在九曲黄河墙里,我们听研学老师介绍说,风是主角。它在红墙间拐弯、加速,发出呜呜的空响。墙是活的,我伸手去摸,红色的墙皮底下,是更老的、灰褐色的砖。有些地方,墙皮剥落了,露出里面深浅不一的伤痕,这是一种温润的、属于时间的包浆。在“一柱十二梁”的殿里,那根撑了六百年的柱子,透着历史的沧桑,带着一种固有的秋季的冷硬感。
通过这次研学,我不仅读懂了丹江口水库的壮阔史诗,那些为“一泓清水,永续北上”背井离乡的百姓、自发投身建设的民兵,他们用奉献与牺牲守护用水安全;更亲历了武当山的独特魅力,晚秋的山水令人心旷神怡,而古建筑中蕴含的智慧、武术里的哲思,让武当文化的深远影响直抵心底。也特别感谢当地政府的支持、老师的引领与工作人员的付出,是他们的保驾护航,让这趟兼具教育意义、趣味性与思想深度的研学之旅,成为我成长中难以忘怀的深刻印记。
文/毛现泽(北京市第二十中学启承书院3班)
指导老师:刘艳苹
编辑/ 樊宏伟
校对/ 李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