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陈子涵
11月10日 星期一 晴
一泓清水,永续北上。放下课本,我们去读懂两条江、两座城。这是我们笔下的“小时代”,却是时代交予我们的“大文章”。
2025年11月10日寅时未明,路灯与星辉一同静默。行李箱的滚轮,碾过城市的睡梦,载着年轻的方舟,驶向堰上的征程。车站入口,我们如溪流般汇入既定的航道,而身后,是无数静默的工作人员为我们亮起的绿灯。
午后1点,车门开启。映入眼帘的是“丹江口站”几个大字,宣告着五天学习旅程的正式开启。一股清冽灌入肺叶,心灵也被一同重启,而后倦意尽扫,只剩纯粹的期待。
出站口,当地学子手举欢迎横幅,欢迎我们的到来,感谢我们接受这场“水”的邀约。经过20分钟的车程,当地学子“京堰一家亲”的呼唤,在下午的展览馆里找到了回响。
在展览馆肃穆的光影中,我们首先凝视着那幅横贯中国的“水脉”蓝图。数字变得具体而恢宏:总长1432公里,年调水量逾百亿立方米,跨越长江、淮河、黄河、海河四大流域。而我们在北京喝到的水,十瓶中有七瓶都来自丹江口水库……从讲解老师口中的一个个事实中,我了解到南水北调工程是一场名副其实的现代水利工程奇迹。它不仅保障了民生用水,还协同支持了京津冀协同发展,彰显了“全国一盘棋”政策的优越性。
随后,我的视线沿这条生命线徐徐北上。老师带领我们“经过”南水北调沿途的河南、天津等地,并介绍了其相应的著名景点。
然而,最动人心魄的,是从古至今的叙事。耳麦里从大禹治水的传说到今天“国之重器”的落地,不变的是人民与命运的抗争。而当展板上人民饱含不舍的目光出现在我眼前,当“移民”二字被平静提起,我更深地意识到那背后是数十万库区百姓告别故土的无声奉献。他们的乡愁,化作了北上的滚滚清流,一直流到北京以我们为代表的莘莘学子的心田中,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晚上8点我们回到酒店,当晚的消防演练设计得十分用心。指导员们用新颖的方式让我们全员参与,真正掌握了安全知识——这比拿到手的任何奖品都更重要。
11月11日 星期二 晴
当我们立于丹江口坝顶,仿佛置身于现实与幻想的交界。沿途绿草步道环绕两侧,标语时刻警醒着人们心中的护水警灯。天与云与山与水,恍惚间,我仿佛误入宫崎骏笔下透明澄澈的世界。然而,脚下这座宏伟工程的脉搏——那提升千吨巨轮的升船机,却正以其钢铁的冷静,诉说着人类与自然对话的雄心与现实的蓬勃伟业。俯身看去,水质清冽,常年达到国家二类以上标准,是无数守护者心血的结晶。时值汛期,波浪滚滚,汉江与丹江在远处交融,宛若一部正在书写的古老水经。
此景令我顿悟:这北上的清流,何尝不是一场跨越时空的奔赴?它印刻着大禹治水的脚步,携带着巴楚的云雨、中原的厚土,以及数十万移民沉入水底的故乡,最终化为华北平原上流动的血脉。南水北调,调的不仅是水,更是一个民族抗衡命运的心血。这泓清水,最终映照出的,是“国之大者”的深沉影像。
从丹江口工程的宏伟现场,到“一轻产业园”中水的智慧运用,每一组数据、每一个展品背后,都凝结着跨越数十年的国家意志与人民奉献。带着这份厚重的感受,我们步入了党校座谈会现场。
当来自北京的小记者们,将跨越千里的思考化作一个个问题,向谢霞老师真诚求教,谢老师细致而深情的解答,如同一把钥匙,为我们打开了理解的新维度,也将责任寄托于我们肩上。那一刻,南水北调于我,不再是一个遥远的国家工程,它成了可感的奉献、可懂的战略与可期的未来。千里水脉,原来也正流淌在我们的精神血脉之中。
午饭后我们驾车来到了武当山。站在太子坡的九曲红墙边,我忽然理解了什么是“道法自然”。
11岁的太极冠军在逍遥谷的云雾中起手推掌,动作行云流水。他每天练功八小时,整整三个月。我看见他额角的汗珠在阳光下闪烁,像极了丹江口水库的粼粼波光。
太子坡的“一柱十二梁”在青山环抱中屹立六百年,南水北调的工程让一泓清水北上千里。一个顺应山势,一个调和水脉,都在诉说着古人同样的智慧——真正的强大,从来不是征服,而是找到与天地和谐共处的方式。
这大概就是“天人合一”——不是玄妙的抽象做派,而是一代代人用匠心与坚持,在天地间写下的最美诗篇。
穿过梦幻的“武当一梦”巨门,仿佛进入了仙境,我们在武当山的夜晚被“大话武当”的演出点燃了。演员们就在我们眼前腾挪跳跃,衣袂翻飞的声音都听得清清楚楚,那份专业和投入,让古老的传说变得触手可及。美好的时光总是短暂的,话剧结束后出场,当我们还沉浸在刀光剑影的武侠梦里时,第一声呼啸就划破了夜空——“嘭!”一簇簇金光在头顶炸开,像泼洒的星河。紧接着,无人机群悄然升起,在漫天华彩中变换出巨大的太极图。身边爆发出阵阵惊呼,那一刻的激动无以言表,我们已经不知多久没有亲眼见过,更没有在这样巍巍青山环绕下,感受过烟火的温暖和巨响震过胸膛的感觉了。
大家不自觉地挤在一起,笑着,指着天空。那一刻,没有研学路上的疲惫,只有像过年守岁一样的纯粹快乐。星光、烟火、清水,都在各自的轨道上运行着,最终交汇成这个夜晚淡淡的、却挥之不去的幸福感。这场在山脚下看到的、最“奢侈”的演出,为第二天画上了一个会发光的句号……
文/ 陈子涵(北京市第二十中学启承书院2班)
编辑/ 马晓晴
校对/ 李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