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尝试液断减肥的第四天,我在上班时突然晕倒在办公室。送到医院检查发现,已经出现严重的低血糖。”回忆起今年的减肥经历,北京市民张女士仍心有余悸。张女士的情况并非个例,在医院营养科,因盲目跟风“网红”减肥法导致健康出问题的案例屡见不鲜。
近年来,减肥话题频上热搜。社交媒体上,生酮饮食、“液断”、轻断食等概念被包装成“瘦身秘籍”广泛传播,更有各种减肥食谱、减肥产品声称能在短时间内达到明显效果,但潜藏的健康风险更不容忽视。
这些“网红”减肥法之所以能迅速传播,关键在于精准击中了许多人的身材焦虑。它们往往以“科学”“高效”“轻松”为标签,用“一周见效”“不节食不运动”等话术制造诱惑,再配以精心剪辑的对比图和“成功案例”,营造出人人可复制的假象。社交媒体的算法推荐机制更让这类内容快速传播,用户在刷到第一条“7天瘦10斤”的帖子后,便会不断被推送更多“变美捷径”。
当人们抱着“试一试又无妨”的心态跟风时,健康危机已悄然降临。生酮饮食要求严格控制碳水摄入,迫使身体进入“酮症”状态,短期虽能快速减重,但长期可能引发头晕、乏力、肾结石,甚至因营养失衡导致免疫力下降;液断法通过只喝水或果汁“排毒”,短期内体重下降实则是水分和肌肉的流失,极易引发低血糖、电解质紊乱;轻断食若操作不当,可能造成消化系统紊乱、内分泌失调。部分人因过度追求效果,将不同方法叠加使用,最终导致代谢紊乱。并且有些后果往往不会立即显现,却在数月甚至数年后以慢性病的形式爆发。
然而,即便有人因效仿“网红”减肥法出现健康问题,这些始作俑者通常也无需担责。一方面,多数“网红”并非专业营养师或医生,其内容多以“个人经验分享”为名规避法律风险;另一方面,平台对健康类内容的审核多停留在表面,对“伪科学”的界定标准模糊,导致违规内容屡禁不止。即便用户投诉,平台往往以“未直接造成伤害”为由,仅作删除处理,而非对账号进行追责。如此坑了白坑,让一些减肥“网红”在推荐引流大把赚钱时更加有恃无恐。
要打破这一困局,必须构建更严密的防线。监管部门需明确健康类内容的准入标准,要求“减肥指导”类账号提供专业资质证明,对传播伪科学者依法惩处;平台应升级审核机制,利用AI技术识别高风险话术,对违规账号实施限流、封禁等梯度处罚;法律层面则需完善相关条款,明确“因误导导致健康损害”的追责路径,让“网红”们为虚假宣传付出经济甚至刑事代价。
唯有如此,才能让“减肥”回归健康本质,而非沦为流量收割的工具。
文/罗志华
编辑/ 张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