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后能拿金牌的是极少部分人,但绝大部分运动员每天都在努力,这个过程本身值得被看见、被鼓励。”在2025年吴天明青年电影展中,纪录电影《一百五十秒》引起了观众的热烈反响,不少观众认为这部影片展现了艺术体操运动员真实的成长过程。
《一百五十秒》是导演杨少博的首部长片,记录了陕西省艺术体操队在备战第十四届全运会时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伤病让这个对配合度要求非常高的集体项目,不得不在大赛前频繁换人。新人文文的加入,打破了原有的平衡,即将退役的队长连连因为伤病,最终放弃参加决赛的机会。两个女孩在备赛过程中命运的交织,展现出她们在伤痛与梦想、关怀与摩擦、集体荣誉与个人追求等困境中做出的坚定选择。该片先后入围了第20届北京国际体育电影周、第十六届FIRST青年电影展产业放映单元、中国(广州)国际纪录片节等。
杨少博凭借《一百五十秒》在2025年吴天明青年电影展获得“观众最期待新人导演”荣誉。获奖当天,杨少博接受本报专访,回忆了作为新人导演的心路历程以及创作《一百五十秒》的背后故事。
30岁开始 我想创作出一部真正的作品
北青报:在拍摄《一百五十秒》之前,您主要从事的职业是摄影师,那么您想要成为导演的原因是什么?
杨少博:2018年,我正值30岁。我突然觉得自己在20岁后的这十年把想拍的事情全都拍过了,没有太多的遗憾。比如我总是去各大音乐节在台上台下拍摄乐队的现场图片;还参与了电视剧、综艺节目、纪录片的拍摄;我喜欢篮球,还参与了科比、詹姆斯、杜兰特等篮球运动员中国行的拍摄——科比去西安兵马俑的时候,我是站在最前面拍摄的,距离他非常近……回首那个十年,那是我一直在尝试的过程,不断寻找令自己真正心动的事情。
但是,当走到了30岁的时候,我感觉自己一定要做出改变,我不能再继续以20岁的状态去拍摄,我想去创作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作品。
在这个思考的过程中,我曾试着去报考北京电影学院的导演进修班,然而这件事却刺激到了自己。据我所知,当时大概有400余人报考导演进修班,最后却只录取40人。报考流程只有面试,而我连续报考了两年,都没有被录取。在面试时,一位老师问我拍过什么,我说我拍过央视的纪录片。此前,我原本以为拍过央视纪录片已是很不错的经历,但那位老师淡淡地回了一句“你拍的都是电视专题片”。这一瞬间,让我明白我做的这些事情在这个体系里是不被认可的,我参与的项目并不是我的“作品”。那时尽管我更像是一个在漆黑森林里摸不着门路的迷茫者,却也因此更加想要创作。
2020年,我原有的生活方式被打破,一直不停干活儿的我开始停下来,有了充足的时间思考自己的人生和作品。我复盘了曾经参与的拍摄项目,发现自己的创作想法从未熄灭,并更加确认“拍纪录片”是我更感兴趣的事。接着,我下定决心不能将此事一拖再拖,要着手准备如何组建团队,真正行动起来。
北青报:您如何关注到“艺术体操”这一选题的?
杨少博:在寻找选题时,我最早确定拍摄的是其他体育项目,但是由于各种原因,最终这几个项目没能坚持到最后,都半路夭折了。
但幸运的是,后面恰好接触到了陕西省艺术体操运动员。我之所以选择艺术体操运动员这一群体进行拍摄,是因为一开始吸引我的是这项运动传递出的美感。这些正值花季的女孩,以及她们身上散发出来的青春气息,本身就有一种魅力。但是,在拍摄过程中我们发现她们的日常训练被“艰苦”“汗水”“泪水”这些词语所占据,似乎只有在赛场上短暂的时间里才有美的展现。她们没有走普通女孩的成长之路,而是将大部分时间和精力都奉献给训练场。我希望能留下这些女孩们的成长历程。
很快我就获得允许,进入她们的训练场地开始拍摄。一开始我就想得非常清楚,要拍到她们参加完“全运会”比赛就结束。当然,如果接着持续拍下去,也是纪录片常有的制作方式,她们在比赛之后会有不同的人生路径与成长变化。可是,我不想没完没了地拍下去,内心非常明确,要把这部纪录片控制在一个合理的范围之内,在最合适的时间结束。所以,我从2020年12月拍到了2021年的10月,这对于一部纪录片而言,拍摄周期并不算长。
纪录片的魅力在于 其中一部分是完全未知的
北青报:这部纪录片的重点并不是双胞胎姐妹两人的关系,她们在片中并没有多少互动,甚至毫无交流,这是为什么?
杨少博:最初,文文是艺术体操个人项目运动员,她是后来被调入团体之中的。当时,我也在一直观察每个人,还拍摄了其他小队员,但最终没有剪辑到片中。后来,我的确是想将丹丹和文文这两个姐妹作为切入点进行拍摄,但是如观众所见,她们确实很少交流,两人的性格也不太像。我一开始的设想是她们中间肯定会发生什么事情,然而她们就算是在训练时,也不会坐在一起。
她们之间的情感可能与我们想的不一样。当然,她们也有亲密的时候,但在训练场上可能她们各自都需要去面对自己的挫折与成长。这正是纪录片的魅力,也许有一部分内容是可以预判到的,但还有一部分是完全未知的。
北青报:您为什么会关注到文文,并且将她作为主要人物?
杨少博:我最开始关注到文文是因为她的形象好,同时她具备一部剧情片中主人公的特质,即从“菜鸟”变成了“黑马”。她从个人项目被选入团体项目之中,相当于她只是一个普通选手却被调入新的环境里,团体的每个人都要重新跟她磨合。她一开始又总是失误或者没有做到最好,因此大家总在怀疑把她选入团体项目是否是正确的选择。然而,我们最后发现教练们的选择是正确的,文文成为了令人惊艳的“黑马”,她完成了很多临时的要求和动作的训练,不负期望地参加了“全运会”。
在拍摄初期,我跟教练聊天时,知道了她们想把文文加入到团体训练,我意识到这应该是一个情节点,这就是我刚刚所说的“可以预料到的事情”。我希望可以把纪录片当成类型片或者剧情片去创作,让大家在观看时不会感到很无聊。我对自己作品的要求是,只要观众在影院里坐下来,我就能让他从头看到尾。
北青报:影片还有另外一个主角“连连”,她原本是团体的队长,是表现最好的成员,但最终因为受伤而退出了比赛,这一部分也是完全未知的。
杨少博:是的。直到现在,我每每看到影片中的连连因为伤势而错失参加“全运会”的机会,都会感到遗憾——她努力了11年,那是她参加“全运会”的唯一机会,之后她就要退役了,可是她最终却没能走上赛场。
看完《一百五十秒》的观众,如果再回头看一看海报就会发现,在我设计的海报中,连连仍然站在队伍的中心位置。这其实是我的一点小心思。她在受伤之前,真的没有少练过一天,也比其他人做得更好。但就在最后的关键时期,连连因伤退出了这支队伍,她只能在观众席看着她们站上领奖台。因此,我希望至少在电影海报上,连连可以重新回到这支队伍,再次成为这支队伍的队长,同时她也是本片的主角之一。
在她们身上 看到了自己曾经历过的时刻
北青报:150秒是她们比赛的时间吗?
杨少博:片名的“一百五十秒”,是艺术体操团队项目的规定时间,上场的五个人需要表演“成套动作”,而在这150秒的背后,她们需要付出巨大的努力。
在拍摄时,我越来越觉得,每一个人的人生中,其实都有自己的“一百五十秒”。因为我们都曾在努力准备之后,经历遗憾与成就的不同瞬间。比如,文文常常是自己还没有准备好,却突然出现紧急状况,作为替补的她不得不顶替队友。但最终,她把握住了机会,收获了成功;而连连在预赛时摔伤了最终没能走上赛场,她的全部努力没能帮助她完成她的梦想,这也是我们普通人在不同场域都有可能会经历的遗憾,我非常能够共情文文和连连的经历,就拿我来说,我也曾遇到过一些机会,在没有准备好的情况下需要你顶上去,最终我也是把握住了这些机会,同时也有过铆着劲儿去做一件事,却得不到一个满意的结果。
北青报:在影片的尾声,当她们登上决赛的舞台时,您却没有完整地拍摄她们的决赛表演,而是利用蒙太奇剪辑,将画面更多地给了观众席上的连连和曾经训练的画面,这是为什么?
杨少博:这是一种很类型化影像的处理方式。连连说过,她会坐在台下为她们加油,似乎是自己存在的另一种方式,所以我加入了连连为她们加油和落泪的画面。
而作为导演,从一开始我便不想去拍摄“全运会”比赛画面,主要出于两个原因:一是整部影片的训练内容有很多,其实大家已经大概了解了动作和比赛内容,我不用再去让大家看她们重复性的150秒;二是这150秒的比赛内容在网络上都可以搜索到,甚至当时比赛的录制比我拍摄得更加清楚和全面,所以不需要再从我的作品中看到比赛的内容。如果看完影片的观众对她们的比赛感兴趣,自然会去找来观看。我也希望大家可以通过这部影片对艺术体操产生兴趣,不仅是去观看她们的赛事,也可以去观看世界级的艺术体操的表演。
九成内容独立拍摄 凭的是多年的职业训练
北青报:她们的日常就是在馆内训练,那么您拍摄的素材内容会非常庞大吗?
杨少博:我总共有差不多100天的有效素材。因为在整个的拍摄周期当中,我并不是每天都去拍她们。如果这样操作,会变成某种形式的镜头监控,我认为是没有必要的。所以,我每个月平均拍摄十天。
起初,由于我对整个艺术体操团队的训练不熟悉,很多事情无法预料,所以我一开始会经常出现。而到了后期,她们整个团队固定下来之后,每天的训练几乎是一样的,我熟悉情况后拍摄也相对宽松一些,包括影片中后期的训练,我利用剪辑把重复的内容压缩了,观众们仍然能感受到当时的训练已经很辛苦了。
北青报:这部影片几乎是您一个人拍摄完成的吗?
杨少博:是的,百分之九十的内容是我一个机位完成拍摄的。但是我还有两位录音和三位摄影助理,我们组成了一个小的拍摄团队。我也知道更多的机位拍出来会更好看,但当时我们根本没有这个条件。另一个客观因素是,当时的训练场馆严格管控进出人员,所以,我只能用尽量小的团队来完成大量的拍摄。
因为要拍摄五名队员和三名教练,兼顾如此多的人物,一开始也费了很多工夫。而后来在剪辑台整理素材时,我发现每个人物我都拍到了。虽然最初是“广撒网”的拍摄方式,但是仍然是有主要人物的,而我在拍摄主要人物时会下意识地用镜头拍一下她们身旁的队员,这也给后面的剪辑留下了很多可能性。
此外,她们在馆内训练时,动作会大量重复,这就像是拍摄剧情片的导演一样,会让演员一遍遍重复演戏,而我根本不需要去要求什么,她们的日常就在重复着同样的事情,所以我有很多时间可以去调整,帮助我补充没有拍到过的镜头。在拍摄过程中也会遇到很多突发事件,但是我都很敏锐地捕捉到了这些画面。我想很多时候这是出于我的职业习惯,比如镜头要怎么摇过去,这是从多年的拍摄经验中训练出来的下意识反应。
北青报:这是您的长片首作,那么您接下来有什么拍摄计划吗?
杨少博:《一百五十秒》是我32岁的时候拍摄的,现在我已经37岁了。时光飞逝,所以我更要抓紧时间拍摄下一个项目,继续创作下去。我正在拍摄我的第二部纪录长片,和《一百五十秒》相比是完全不同的内容,讲述的是一位天才少女的故事。在此次影展结束之后,我会立刻投入下一部片子的拍摄。同时,我非常期待《一百五十秒》能够尽快和观众见面,让大家看到这群女孩的青春魅力和她们在训练场上的不易与艰辛。
供图/杨少博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韩世容
编辑/ 汪浩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