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1985年破土动工的第一期工程,到如今涵盖9栋核心建筑、110万平方米建筑面积的超级综合体,国贸商圈的四十年变迁,正是中国商业发展的缩影。
天生自带“国际范儿”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北京的商业格局集中在西单、王府井等传统商圈。彼时,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中国急需一个面向国际的贸易窗口,国贸商圈的前身——中国国际贸易中心的建设应运而生。
在国贸中心一层的历史陈列区展柜里,一张泛黄的设计图纸上标注着1985年的开工日期,旁边的老照片里,戴着安全帽的建设者们正围着刚封顶的一期主楼欢呼。“当时东三环还是农田和简易厂房,谁也没想到会建起这么一座‘摩天大楼’。”国贸商城的一位老员工指着照片里的商场入口介绍,“1989年开业时,一楼的进口商品柜台前排起长队,很多人专程从天津、石家庄来,就为了看看‘国际范儿’的商场是什么样。”
国贸一期的10万平方米建筑规模,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中国堪称“商业巨鳄”。当时商场内聚集了全国罕见的进口腕表、高端化妆品专柜,成为北京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高端商业载体。“1992年在这儿买了一块瑞士手表,花了我半年工资。”已退休的陈女士回忆,“那时候能在国贸消费,是身份的象征。商场里的导购都穿着统一的西装,会说简单的英语。”
历史资料显示,1993年,北京市政府正式提出在朝阳门至建国门、东二环至东三环之间建设CBD,国贸的核心地位被正式确立。这一决策让国贸商圈迎来第一次发展机遇,周边陆续涌现出一批商务配套设施,但国贸的领先优势始终未被撼动。曾在国贸某跨国企业担任中层管理职务的王先生说:“当时我们谈生意都约在国贸写字楼的会议室,签完合同就去楼下商场买份礼物送给客户,一站式的商务体验非常方便。”
曾是商务社交新载体
国贸二期工程延续了一期的建筑风格和高端定位,扩大了商场经营面积,引入更多国际品牌。此时的国贸商场,已从单纯的购物场所升级为商务社交的重要载体。王先生回忆,90年代末的国贸展厅几乎包揽了北京高端楼盘的展示活动,成为房地产市场的“晴雨表”。而商场内的餐饮业态也以高端西餐厅、商务宴请餐厅为主,满足商务人士的社交需求。
这一时期的国贸商圈,商业形态以“高端零售+商务配套”为主,消费群体集中在跨国企业高管、外贸从业者、富裕阶层等。“当时商场的客群很明确,就是追求品质和身份认同的消费者。”曾在国贸一期某品牌专柜工作的张女士说,“我们不需要做太多推广,仅凭‘国贸’这个招牌,就能吸引目标客户。那时候电商还没兴起,实体店是高端消费的唯一渠道,国贸的品牌集中度在全国都是顶尖的。”
国际品牌进驻中国“首选地”
2001年12月11日,中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这一历史性事件为中国经济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也为国贸商圈注入了强劲的发展动力,开启了其高速发展的“黄金时代”。加入WTO后,中国市场的大门向全球敞开,越来越多的国际品牌将目光投向中国,而国贸商圈凭借其高端定位、核心区位和成熟的商业生态,成为国际品牌进驻中国的“首选地”。一时间,从奢侈品牌、高端服饰到国际餐饮、精品家居,各类国际知名品牌纷纷扎堆国贸,开设中国首店、华北首店或旗舰店。
当时,国贸商场的品牌更新速度令人瞩目,几乎每个季度都有新的国际品牌亮相。路易威登、古驰、香奈儿等奢侈品牌的入驻,让国贸成为北京高端消费的代名词;星巴克、麦当劳等国际餐饮品牌的集中落地,也改变了北京市民的消费习惯与生活方式。据统计,2002-2010年间,国贸商圈新增国际品牌门店超200家,其中首店占比高达60%。
这一时期,国贸商圈的影响力辐射全国,成为国内外商务人士、高端消费者的聚集地。商圈的年销售额持续攀升,从2001年的不足10亿元,跃升至2010年的超50亿元,成为北京销售额最高的商圈之一。同时,国贸商圈也成为了中国对外开放的重要窗口,向世界展示着中国市场经济的活力与潜力。
WTO带来的全球化机遇,让国贸商圈完成了从区域商业中心到国际化商业地标的跃迁,其“高端、国际化”的标签深入人心,奠定了其在中国商业领域的领先地位。
溜冰场成为“点睛之笔”
2010年,国贸三期A座塔楼完工亮相,330米的高度成为当时北京的地标性建筑,商场经营面积大幅增加。这次扩建最大的亮点,是升级了北京首家室内真冰场——国贸溜冰场。“当时很多人不理解,为什么在寸土寸金的高端商场里建溜冰场。”国贸溜冰场一名工作人员介绍,“我们看中的是文体业态对客群的拉动力,事实证明这个决策是正确的。”
据了解,如今的国贸溜冰场,采用加拿大进口的高精度制冰系统,年均培训学员超百万,连续20年举办北京亚洲滑冰邀请赛。“我女儿从5岁开始就在这儿学滑冰。”正在陪女儿训练的周女士说,“这里的冰面质量堪比专业赛场,教练也都是国际认证的,虽然价格不算便宜,但性价比很高。”溜冰场不仅吸引了大量亲子客群,还成为商务人士休闲解压的好去处,实现了“体育+商业”的成功融合。
2017年国贸三期B座完工后,国贸建筑群正式成型,总建筑面积达110万平方米,成为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国际贸易中心。这一时期,商场的餐饮业态也迎来爆发式增长,从最初的几家高端餐厅,发展到涵盖中西正餐、快餐、咖啡、茶饮等多种类型的餐饮集群。
电商时代的变和不变
2010年后,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电商行业迎来爆发式增长,线上购物以其便捷、高效、价格优惠等优势,迅速改变了消费者的购物习惯,对实体商业造成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国贸商圈也未能幸免,面临着客流分流、销售额增长放缓等挑战。
当时,不少消费者开始选择线上购买服装、美妆、家居等商品,尤其是年轻消费群体,对线上购物的依赖度越来越高。国贸商圈内的部分品牌门店,出现了“试穿不买”“只逛不消费”的现象,客流虽仍保持一定规模,但转化率明显下降。数据显示,2012-2015年间,国贸商场的年销售额增速从之前的两位数降至个位数,部分传统零售品牌甚至出现了业绩下滑。
面对电商的冲击,国贸商圈没有被动应对,而是主动求变,开启了实体商业的突围之路。国贸商城开始加速推进“体验化、场景化、社交化”转型。在保留高端零售核心优势的基础上,大幅增加体验类业态占比,升级真冰场、数字体育馆、轰趴馆等项目,打造“购物+休闲+娱乐+社交”的多元场景。同时,商场加强数字化建设,推出微信小程序商城、品牌直播等线上渠道,实现线上线下融合发展。“我们的小程序不仅可以购物,还能预约溜冰场场地、餐饮排队、停车缴费,极大提升了消费者的体验效率。”国贸商城数字化相关负责人介绍。
这一时期,国贸商圈的商业形态逐渐从“高端零售主导”转向“多元业态融合”,消费群体也更加多元化。除了传统的高端客群,年轻消费者、亲子家庭、商务人士等不同群体都能在这里找到适合自己的消费场景。“我平时上班在国贸写字楼,午休时会去商场买杯咖啡,下班后跟朋友去溜冰场放松,周末还会带家人来吃大餐、逛潮玩店。”在某金融机构工作的林女士表示,“国贸已经成为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经过数年的调整与转型,国贸商圈成功抵御了电商冲击,重新焕发出生机与活力。实体商业不再是单纯的商品销售场所,而是成为了消费者寻求体验、社交、文化交流的空间,为后续的进一步升级奠定了基础。
首店数量超100家
作为北京商业地标,国贸商城以23万平方米的商业空间承载着400余家商户,其中首店数量超100家,成为名副其实的“首店引力场”。从国际大牌到本土新锐,从高端制造到潮流生活,密集落地的首店不仅刷新着城市消费版图,更构建起品牌与商圈共生共荣的商业生态。
周六下午的国贸商城,赫莲娜专柜前围满了试用护肤品的消费者,来自荆门的李女士正在挑选面霜。“我们那里看不到这么多高端品牌,宜昌国贸虽然也有不少首店,但北京国贸的品牌层级更高。”李女士笑着说,“这次来北京旅游,专门留出一天时间逛国贸,就是想体验一下‘一站式购齐’的快乐。”如今的国贸商圈,已成为国际品牌进入中国市场的“首秀场”。
四十年风雨兼程,国贸商圈成长为北京乃至中国的商业标杆。它见证了改革开放后市场经济的萌芽,亲历了加入WTO后全球化浪潮的洗礼,抵御了电商冲击下实体商业的寒冬,如今正以“城市生活共同体”的全新姿态,定义着新时代的消费与生活方式。
记者手记·与首都商业发展同频共振
国贸商圈的发展,始终与首都商业发展同频共振。四十年前,它应改革开放之需而生,在“荒原”上搭建起对接国际的商业桥梁;四十年后,它随城市发展而变,从高端消费地标转型为全民共享的生活空间。国贸商圈的迭代密码在“顺势而为、逆势而变”的智慧中呈现。
在与老商户、老员工的交谈中,北青报记者感受到了国贸商圈的坚守与创新。从最初引入外资品牌时的小心翼翼,到加入WTO后的大刀阔斧,再到电商冲击下的沉稳转型,每一次变革都伴随着挑战,但国贸始终没有放弃对品质的追求、对趋势的敏锐。
如今的国贸商圈,最迷人的地方在于它的“包容性”。在这里,你既能看到身着西装的商务人士进出高端写字楼,也能看到穿着休闲的年轻人在露台喝咖啡;既能找到动辄上万元的奢侈品牌,也能发现几十元的网红小吃;既有严肃专业的艺术展览,也有轻松有趣的亲子活动。这种多元共生的氛围,让商圈不再是冰冷的商业空间,而是充满烟火气与人情味的生活场景。
穿行在这个23万平方米的商业空间里,400余家商户中逾百家首店的新鲜活力,与CBD摩天楼宇的沉稳气场交织,让北青报记者真切触摸到北京国贸商圈与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同频共振的脉搏。
采访中,一位老商户的感慨令人动容:“从最初只有外籍人士和高收入群体光顾,到如今祖孙三代同逛首店、打卡展览,国贸的大门越开越大。”《北京市深化改革提振消费专项行动方案》明确鼓励首店与首发活动,而国贸正以“时尚、活力、数智、绿色”的多元姿态,践行着“国际消费新地标”的定位。
供图/视觉中国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朱开云
摄影/北京青年报记者 朱开云
编辑/ 胡克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