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月23日下午,2025北京文化论坛“破界共生:科技激发文化原创力”平行论坛在京举办。本场论坛由中国文联、中国作协指导,北京市文联承办。来自18个国家和地区的一百五十余位文化界、科技界嘉宾,聚焦文艺发展新趋势、新现象,深入讨论“文化原创力”内涵以及“科技激发文化原创力”的路径,为提高“文化原创力”凝聚共识、贡献智慧。
人工智能之于艺术:从工具到共生
人工智能正在重塑艺术生态。中国文联党组成员、副主席、书记处书记高世名表示,AI本质是艺术作品而非艺术家,它通过算法生成画面、音乐,但真正的创造力始终属于人类。AI越发达,人类越需强化“艺术智性”,数字虚拟技术虽能制造幻觉工业,但身心交感的艺术经验、从艺术中获得的感性启悟更为珍贵。
加拿大太阳马戏娱乐集团战略发展副总裁弗劳伦特·贝利-拉博以太阳马戏团为例,指出科技是“情感放大器”,剧场中的科技元素,最终目标是将科学转化为观众的情感共鸣。“观众离席时谈论的并非科技本身,而是演出带给他们的感受。最硬核的科技始终是为观众创造奇迹与惊喜。”
浙江大学文化遗产研究院副院长刁常宇表示,承载着中华文明基因密码的“千年丹青”,是我们的民族精神标识和文化根脉。只有以科技之力,解码文化基因,激活原创动力,才能让它们跨越时空,永葆青春,并将其蕴含的智慧与美感创造性地转化为当代文化发展的源泉。科幻作家王晋康指出,科技原是人类用以变革外部世界的,却忽然反过来变革人类自身。
在“人机共生”趋势下,清华大学新闻学院、人工智能学院双聘教授沈阳认为,AI可以大规模生成内容,但真正符合真实世界需求的原创,需在人机对话中完成,“AI可以生成85分的东西,我们通过人机协同和人机共生,可以把AI生成的东西提高到95分,这依赖于人的主观能动性。”沈阳认为,未来是一个混合智能的时代,通过AI可以去提问、协作、创造,让问题成为与AI之间的活动,如果我们每个人都能把我们所有的想法都表达出来,让AI完善,相信我们将迎来一次新的文艺大复兴。
人工智能之于原创:边界改变 人机协同
关于AI原创性的争议,核心在于“原创”的定义边界。剧作家何冀平表示,原创是寻找光的过程。“每一个创作都是全新的,没有重复,不可模仿。”在她看来,“科技的发展让我们有了助手,这很好。但是AI只是提醒,不是替代。”在她看来,作家要有第二双眼睛,要看到和别人不同的视角。
沈阳一直在关注AI的无限性和价值,“我们要寻找的维度就是人机协同和人机共生。想象力包括技法,在AI时代变成了与AI交流的技法,每个人都能创作。”
北京国际城市发展研究院创始院长连玉明进一步提出,人工智能本质是“文化问题”,它也许是人类最后一次技术革命。人工智能不仅挑战我们的体力和脑力,更重要的是挑战我们的心力。从更深层次讲,人工智能挑战的是我们的价值观、伦理和文化。
人工智能之于文明互鉴:中国故事出海寻找新范式
在技术驱动下,中国正探索“中国故事走向世界”的新路径。华策影视集团创始人、董事长赵依芳从“内容创新”“科技驱动”“产教筑基”分享了实践与思考。以精品筑牢文化传播根基,以爆款IP驱动文化出海;以AIGC与矩阵化全球布局,打造中华文化出海新引擎;依托产教融合培养“懂文化、通技术、善传播”的人才队伍,构建国际传播新型生态。
上海社会科学院文化产业研究中心主任花建表示,中国努力研发核心技术,在全球文化价值链上持续攀登,在国际文化贸易中主张以发展为核心,以共享为目的,以创新为动力,成为全球文化贸易“8”字形大循环的中心节点,持续发挥了中国正能量。
连玉明则从首都视角切入,指出北京正在形成以人工智能发展为主导,科技文化融合发展的新质生产力发展走廊——世界第四大“全球创新圈”,不仅正在成为全球人工智能的技术研发高地,成为全球人工智能产业高地,也必将成为具有国家代表性和世界影响力的人工智能文化新高地。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田婉婷
编辑/ 李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