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青年报
数字化浪潮中的文化遗产正获得更精准与多维的保护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5-09-23 22:55

9月23日下午,在2025北京文化论坛“保护传承:数字化赋能文化遗产”平行论坛上,来自全球的文化遗产领域权威专家、技术先锋与实践领军者,共同探讨数字化技术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中的创新应用,为人类文明传承提供全新解决方案。

本次平行论坛由国家文物局指导、北京市文物局承办,作为2025北京文化论坛的重要组成部分,聚焦“文化和科技融合发展”的年度主题,畅谈“数字化浪潮中的文化遗产未来”,展示了3D图像技术、数字孪生、VR沉浸式体验、生成式人工智能、智慧导览等数字技术,构建智慧博物馆“3M”体系,在坚持文物安全和博物馆公益属性的前提下,让数字科技为文化遗产保护管理插上翅膀,飞向广阔的天地。

另据了解,保护传承平行论坛还设有5个专业沙龙,分别聚焦文物预防性保护与数字化监测、考古大遗址保护管理、彩塑壁画数字化保护与展示、文明交流展览策展理念、区域文化资源的挖掘与传承等,邀请国内外专家济济一堂,共话数字化赋能文化遗产保护传承。

以数字孪生技术赋能故宫

在论坛主旨演讲环节,北京故宫博物院副院长朱鸿文分享了故宫走过的近30年数字化发展历程。“我们已经建成了一网、一库、一平台的架构。不断推动故宫的信息化发展。故宫藏品195万件,目前数字化采集了100多万件,我们用了20多年的时间。未来我们计划用10年到20年的时间,使故宫的195万件文物都能得到数据信息的采集。”

朱鸿文表示,故宫在数据信息采集基础上建立了数字文物库。目前库中有10件高清文物影像,随着采集数量的积累,将来会有越来越多的数字文物进入到库中。“我们也会利用AI知识图谱等各种技术手段,使大家方便检索。其中全景故宫是社会各界喜欢的数字栏目,在这里,你可以看到全时空、春夏秋冬、雨雪晨昏等各种时令气候形态下的故宫。”

朱鸿文还透露了故宫北院区建设情况,“目前北院区主体工程已经完工,正在进行内部装修和机电设备安装,我们希望它在明年上半年能够竣工,也期待它在不久的将来和大家见面。北院区也有数字展厅、数字影院,相信能够给大家提供更多的数字文化体验空间。”

谈及故宫未来数字化建设,朱鸿文希望以数字孪生技术实现故宫九大场景的应用,实现对古建筑的保护、文物展厅管理与观众服务;同时以文物标准化建设及“文化+科技”等方式,使得数字故宫不断赋能现实世界的故宫,能够使它永久保护、永续利用。

“数字打更人”保护北京中轴线

论坛上,北京中轴线遗产保护中心主任金锡彬分享了“云上中轴”文化遗产保护全民行动。“云上中轴”项目以科技为笔,书写北京中轴线保护的“数字答卷”,它不仅是文化展示平台,更是公众参与遗产保护的入口。通过“数字打更人”功能,实现“人人可巡查、人人可守护”。截至目前,公众参与1095000人,巡检记录89119条,巡检图片169621张,志愿者参与28681人,且项目斩获多个国内外知名奖项。

“在今年申遗成功一周年之际,我们又面向全球发布并上线了‘云上中轴’小程序国际版,以数字技术助力公众参与,为全球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中国方案。”

金锡彬表示,将以开放共享的科技生态,激活北京中轴线文化遗产的当代价值。

敦煌研究院副院长俞天秀讲述了“数字敦煌”建设成果。敦煌研究院从上世纪80年代末就开始探索数字化保护,以期实现敦煌石窟的永久保存、永续利用。截至目前,敦煌研究院已经完成300个洞窟的数字化采集,200个洞窟的数据处理,212个洞窟的空间结构、45身彩塑、16大遗址三维重建,50000余张历史档案底片数字化,总数据量超过了500TB。

俞天秀还透露,为了实现流失海外敦煌文物数字复原,敦煌研究院先后上线了“数字藏经洞”云游戏和“数字藏经洞”数据库平台,以游戏的场景再现了藏经洞从发现到流失的过程,同时,让数字复原的藏经洞文物数据实现了科学管理和开放共享。

数字化研究打造价值阐释新范式

论坛上,文化和旅游部副部长、国家文物局局长饶权表示,数字化研究打造价值阐释新范式。从“经验驱动”向“数据驱动”、从单一研究到跨域协同,人工智能显著增强考古与历史研究能力,为文物价值挖掘与阐释提供新范式。

对此,他举例称,在近期大家关注的青海尕日塘秦刻石鉴定过程中,高精度信息增强、微痕分析等科技手段为调查研究工作提供了坚实有力的证据。在三星堆数字化拼接、人工智能在解码出土文物残片信息上大显身手,辅助多个跨坑器物实现完整组合;在殷墟,基于深度学习的自动缀合系统成功缀合78对甲骨碎片,让甲骨文重新“开口说话”;在云冈石窟,高精度3D重建助力在数字世界虚拟复原了第20窟大佛原貌,让中华文化瑰宝穿越时空、赓续传承。

饶权强调,数字技术具有超越时空、超越国界的力量,是文明交流互鉴天然的“助推器”“动力泵”。我们要秉持开放包容,深入实施亚洲文化遗产保护行动、中外联合考古行动、中国世界文化遗产保护提升专项行动,深化在文物数字化保护、风险监测预警、考古发掘、标准制定等方面的合作。推动敦煌遗书等流失海外文物的数字化回归,依托长城、陶瓷、丝绸之路文物等重要文化遗产资源,搭建面向世界的文物数字化展示平台。打造多语种数字化展览精品,展示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讲清楚中华文明多元一体、兼收并蓄、延绵不断的发展特质,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

链接:他山之石:法国肖维岩洞360度全景影像 让人们在家欣赏先祖留在岩壁上的绘画

论坛上,法国奥弗涅-罗讷-阿尔卑斯大区副主席索菲·罗特科向观众呈现了法国的世界文化遗产保护计划和区域合作,特别是肖维岩洞的360度全景影像。

据介绍,肖维岩洞于1994年被发现,保存着距今3.7万年至2.8万年前的岩画与雕刻。2014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遗产后,为确保其不会遭受因对外开放而遭到破坏,就在遗址附近建造了一个洞穴复制品——“肖维岩洞2号”。它于2015年向公众开放,每年接待30至40万名游客。

该复刻洞穴由大区出资1100万欧元建造,运用了最先进的科技,为公众提供了独特的沉浸式体验。随着公众对肖维岩洞兴趣的高涨,2020年,大区与谷歌联合出资制作了一部可支持虚拟现实(有无头盔皆可)观看的影片:影片全程10分钟,以360度全景拍摄,让人们得以在家中身临其境地欣赏先祖们在岩壁上留下的绘画,这段虚拟旅程还配有法国女演员塞西尔·德·法兰丝的解说。

“于我们而言,将遗产保护与数字化展示相结合至关重要,这也是未来的发展方向。”索菲·罗特科表示,秉持这一目标,大区对有助于提升遗产价值和优化游客体验的创新科技项目给予支持。例如,建筑、景观遗址或考古遗址的3D重建,文物数字化,以及互动参观路线的开发。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张恩杰
编辑/ 李涛
统筹/ 李洋

相关阅读
数字科技守护文明瑰宝 全球专家共议文化遗产未来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5-09-23
彩塑壁画碰撞数字技术 文化遗产对话世界文明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5-09-22
2025年世界互联网大会文化遗产数字化论坛开幕
央视新闻客户端 2025-09-17
京津冀文化遗产影像展开幕 数字“影像力”赋能遗产保护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10-23
石窟寺如何避风雨?多国专家研讨文化遗产保护治理
中国新闻网 2024-08-20
保护历史文化遗产 推动文化传承发展
求是网 2024-06-09
数字化助力文物活起来 文物数字化创新联盟成立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3-12-24
莫高窟4.5万平方米壁画数字化进程已过半
央视新闻 2023-06-1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