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由中共中央宣传部、中共北京市委、北京市人民政府共同主办的2025北京文化论坛,9月23日在北京国际饭店隆重开幕。本届论坛以“传承·创新·互鉴”为永久主题,以“文化和科技融合发展”为年度主题,汇聚全球文化科技领域智慧,推动文明交流互鉴。来自5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国际组织负责人、驻华使节、国际知名专家学者、北京友城代表、驻华机构代表,共计800余位嘉宾参加论坛。
本届论坛邀请中外嘉宾围绕培育文化领域新质生产力、信息时代的文化创造和传播方式变革、人工智能对文化发展的影响、数字文化产品和服务的高效供给等前沿议题展开演讲交流,充分探讨文化和科技融合的有效机制,以技术为笔、文化为墨,绘制文化科技融合发展的崭新图景,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不断丰富和发展人类文明新形态贡献智慧力量。论坛前后,还组织了6场平行论坛、20余场专业沙龙以及北京文化论坛会客厅常态化活动,同时举办重要成果发布专场活动、文化产业投资人大会等配套活动。
人工智能是充满机遇的新领域,也是亟须监管的议题
法国前总理让-皮埃尔·拉法兰以“以文化为桥梁连接世界”为题发表演讲。他说,文化已成为近期在巴黎举行的中法高级别人文交流对话的核心议题。“法国和中国同样坚信,文化不仅涉及创新、投资与经济增长,同时在全球范围内也直接受到一些颠覆性技术及其所带来的创新与增长能力的影响。尤其是人工智能,它极有可能在全球范围内引起文化领域的深刻变革。”他说,这是一个充满机遇和创新的领域,同时也是一个亟须监管的议题,以确保文化多样性在国际范围内得到保护与弘扬;同时也要确保文化价值链继续惠及作者与创作者。这一承诺始终激励着法国各项行动——正如法国总统马克龙倡议并于今年2月举办的国际人工智能峰会。由此可见,文化不仅超越双边关系层面,更是我们必须在多边框架下共同推动的重要议题。
数字技术不应是奢侈品,而应成为遗产保护的标准工具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中心主任拉扎赫·伊伦都·阿索莫,在以“数字技术促进全球遗产保护”为主题的发言中指出,北京文化论坛是不同文明间开展跨文化对话、相互学习的重要平台,论坛宗旨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使命高度契合,即通过跨文化对话、相互理解以及保护人类文化与自然遗产,在人们心中筑牢和平根基。保护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不仅关乎守护过去,更关乎塑造未来。
如今,《世界遗产名录》已收录1200余处文化与自然遗产地。这些遗产地承载着全球已记录物种的五分之一以上,包括7.5 万余种植物,以及3 万余种哺乳动物、鸟类、爬行动物与两栖动物。然而,这些世界遗产正面临日益严峻的威胁:气候变化加剧引发洪水、火灾与海平面上升;过度旅游给脆弱的遗产地带来压力;生物多样性丧失、城市化与冲突则进一步加剧了风险。在此背景下,数字技术已成为不可或缺的助力。它让我们得以用前一代人难以想象的方式,对遗产进行记录、监测与管理。
未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致力于实现这样一个愿景:每一处世界遗产地都能充分受益于数字技术的潜力——数字技术不应是奢侈品,而应成为遗产保护、管理与教育的标准工具。我们必须推动“普及性数字访问”,确保全球所有地区的遗产地(无论资源禀赋如何)都能运用遥感、三维建模、人工智能等创新技术保护自身遗产。
与此同时,培养遗产专业人员的技能与能力至关重要,尤其是在发展中国家——唯有如此,这些技术才能在实地得到有效、可持续的应用。但仅靠技术远远不够。我们还必须确保世界遗产的数字化转型,尊重伦理原则与文化价值,在保护敏感数据的同时确保知识能够传承给后代。
拉扎赫·伊伦都·阿索莫提到,中国拥有60处世界遗产地,其实践充分展现了如何借助技术力量保护文化瑰宝,同时增进公众对世界遗产的理解与参与。“如今,尖端技术正全面改变中国各地遗产保护与体验的方式:在北京天坛,实时游客监测系统实现了可持续旅游,同时不损害遗产地的完整性。先进的三维数字扫描技术让古迹虚拟修复成为可能,即便面临环境或人为压力,仍能维护古迹的真实性。”与此同时,5G网络的融入丰富了遗产展示形式,沉浸式数字体验让数百万民众得以感受遗产地背后的鲜活故事。他说,这些创新实践表明,中国正在为“技术进步与文化保护相结合”树立新标准,也为世界遗产领域提供了宝贵经验。中国在数字创新领域的引领地位以及对世界遗产保护的坚定承诺,使其成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重要合作伙伴——我们将共同塑造一个“世界遗产得到保护、颂扬并为全人类共享”的未来。
新大众文艺是一种召唤,召唤出创造之心志
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高世名以“新大众文艺拓展新时代文艺繁荣之路”为题,阐述了如何从互联网、智媒体时代百姓的经验世界中、从亿万国人心事的洪流中激荡出大众文艺创造的能量,以及如何在当代人的精神土壤中重新召唤出新时代的“国风”。这些年,各类文艺形式纷纷“插电、上网、通智”,实现新媒体的转型。网络文学、素人创作繁荣发展,网剧、短视频、电子游戏强势破圈,脱口秀、沉浸式戏剧以及“村晚”“苏超”等群众文化活动蔚为大观……汇聚成一股蓬勃强劲的文艺大众化浪潮。“我们看到,从小红书、B站这类新平台、新生态中,逐渐生长出一种自信、平等、松弛、善意、包容、共享的新氛围、新文化。”
技术迭代推动社会发展,媒介演进造就文艺变革。这些年互联网生态、数字技术不仅重塑着人们的阅读习惯、体验方式,而且内在地改变着艺术创造的媒介、语言和形态。在阅读中交互,在接受中输出,在模拟中生成,在传播中创造……在这些我们渐渐习以为常的现象背后,一种新的生产关系和主体形态正在生成。一方面,信息无限累计,算力无穷增长,渠道无比便捷;另一方面,生活日渐套路,感受力日益贫乏,自我越来越空洞,文化消费越来越浅薄。在网络世界,我们点击得越多,记住得越少,浏览越多,感动越少。我们身处大数据的海洋,却自困于信息茧房,身处社交媒体的狂欢,却无法辨认出彼此。万物互联,众生孤独。
新大众文艺是一种召唤,召唤出创造之心志,召唤出每个人生命中的“作者之心”:它在新时代的新现实、新经验中召唤出创造的新主体、艺术的新生态。许多新大众文艺的创作者是艺术圈之外的普通人,他们依托自媒体,创作并且播撒出一种既“切实”又“切身、切己”的精神生产。这对文艺界、对时代至关重要,因为它不仅是文艺现象,更是社会现象,不但是无数普通人创造性的自我展示,更是个人与世界的连接与互动,不仅仅是一个个“艺术家”的涌现,更是一种新的社会文化机制的养成。新大众文艺打通体制内外,超越年龄代际,形成地无分南北、人无分老幼、创作无分业余专业、手法无问古今中西的局面,造就出新时代文艺创作繁荣发展的浩然大势,生机勃勃,气象万千。
新大众文艺是“人人的艺术”,是新时代文艺的“人民之学”,是当代的“国风”。它承载着中国人的心事,承载着中华民族对人道的理解、对未来的感悟。新时代的文艺工作者,更应该深入百姓的精神世界,主动融入这一大众创造之洪流,以真诚、敏锐、开放的艺术实践,发掘和梳理出这个时代生机勃勃的“人、事、物、场”,从真实的人间万象中提炼出当代中国人的价值、情义和生命动力,继而彰显出新时代文艺开放进取的时代气象、刚健清新的民族精神。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郭佳
编辑/ 李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