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青年报
北京文化守护人丨蒙曼:50岁,感觉正是人生最强壮的时候
新京报 2025-09-23 17:13

中央民族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蒙曼。实习生 罗杰坤 摄

北京文化守护人蒙曼,中央民族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全国妇联副主席(兼),长期致力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普及传播,担任央视《百家讲坛》《中国诗词大会》《典籍里的中国》《唐宋八大家》等大型文化节目点评嘉宾。2024年以“曼行中国”的形式,通过全媒体平台讲述中国的地理,历史与文化,并且受邀成为北京城市副中心文明风尚形象大使。

当很多人对蒙曼的印象还停留在《百家讲坛》《中国诗词大会》时,她早已踏上旅程,凭借“曼行”系列直播和短视频,吸粉千万。

2023年起,蒙曼团队开始行走在祖国大地,通过直播、短视频的方式,和网友分享所见所闻。当眼前真实的风景和蒙曼口中的“锦绣诗句”相遇,“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被彻底具象化了。

行走的这几年,蒙曼带网友看遍了边疆的风景,也在北京向观众讲述过老城旧事。如果要问对未来的规划,蒙曼会说:“那就是继续走下去,继续分享见闻,这是一条真正的康庄大道。”她喜欢现在自己这个“网红老师”的身份,因为“你说话有人听,其实就是最大的肯定”;她愿意继续行走在大江大河之间,因为“尽管我已经50岁了,但感觉是人生最强壮的时候”。

“行人间正道”是中轴线精神内核

去年7月27日,北京中轴线申遗成功,28日早上,蒙曼就拿着手机直接到了永定门,向网友们讲解中轴线文化。“虽然申遗成功了,但很多人还不知道,中轴线到底意味着什么,对北京城市史意味着什么,于是就从永定门开始讲起。”蒙曼说。

“为什么中轴线是从南端开始的?因为作为一个普通老百姓,是不能从北边入城的。就像古代长安城之南的终南山有个词叫‘终南捷径’,不管是和尚还是道士,在那里修行,心是连着皇帝、连着朝廷的,朝廷也容易注意到你,把你请过去。而北城本质上属于皇权,长安城是这样,北京城也是如此。而且,中轴线的北边也没有门,只有南边有三个门。”

何为中轴文化?在蒙曼看来,中国古代从二里头时期开始,就隐约有一种中轴思想。“‘中国’两个字,基本就是左右对称的样子。7.8公里的北京中轴线,首先是皇权的象征,讲究前朝后市、左祖右社。其次,所有的都城都必须同时容纳皇帝,也容纳百姓,所以也要为老百姓服务。比如,从南到北,天桥、前门、钟鼓楼广场,都是这个城市留给百姓的空间。”

“清朝实行满汉分治,北边住的是满族,南边住的是汉族,因此,离朝廷最近的前门,是最先发展起来的,在辐射效应的影响下,慢慢朝南发展,到南边的天桥,后来铁路开通,继续向南延伸的铁路线又带来大批的外来人口。这些是属于百姓、有人间烟火气的地方,也是中轴线文化的一部分。”

“如果要问中轴线最重要的意义,我想引用《孟子》中的话:‘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正因为有‘行大道、行人间正道’的概念,就产生了一条端正的中轴线,我们对文化、审美的理解,以这样的方式铺陈开来,它不仅是一种政治理念,更是一种深层次的文化认知。”蒙曼说。

在“曼行北京”系列视频中,蒙曼不光讲中轴线,也去了通州、房山、海淀等地,讲解北京历史遗迹。你能看到,她站在房山雷音洞里讲解隋朝石,她在谷雨时节的雨儿胡同带着观众欣赏“花开时节动京城”的牡丹花,她在“京西小故宫”万寿寺山门为观众讲解古建筑上的“洪福齐天”穹顶……

“在通州,我们不得不提到北运河,我们常讲‘大运河漂来的北京城’,两件最重要的物资是粮食和木材。从南方运来的木材,落脚点就在张家湾。山东、河南、河北等地的漕粮,也要沿着运河一路北上,过了张家湾,见到燃灯塔,就知道北京城到了。整个通州城之所以能成型,就是因为有这样真实的需求。”蒙曼说。

今年4月,通州区还邀请蒙曼正式成为“北京城市副中心文明风尚形象大使”。蒙曼在颁奖礼上分享了自己对通州的三个形容词:通达、大气、涵容。

“50岁,感觉正是人生最强壮的时候”

如今,蒙曼的脚步,行进到了更远的地方,“曼行系列”视频的起点,在喀纳斯到东兴的219国道。

2023年,蒙曼刚完成为期一年半的《红楼梦》课程录制,松了一口气。“我想着,要送自己一个礼物,有去祖国边疆走一圈的想法。”

蒙曼在219国道沿途。受访者供图

为什么是219国道?蒙曼介绍,“中国的大陆边疆是由3条国道勾勒而成的——G219国道(东兴-喀纳斯)、G331国道(阿勒泰-丹东)和G228国道(丹东-东兴)。其中,219国道里程最长,有10065公里,而且难度最大,需要跨越雪山、高原,从寒带到温带的气候都有,自然多样性是最丰富的。我们翻过最高的垭口接近6000米,住宿的最高点是珠峰大本营,海拔达5000多米。文化多样性也是最丰富的,世世代代居住在沿线的有20多个民族。”

“行走在大江大河之间,会发现,天高地阔,其他一切烦心事都没有那么重要了。我们现在团队的四个人,都变开朗了。”蒙曼记得,路途中,最大的挑战就是行程很长。“有一天早上7点从阿里出发,要翻越高海拔地区,还要拍东西,大家体力消耗很大,那天车上只有一个苹果,我们分成四半,下午六点多到边检站才吃上第二顿饭,晚上九点半到达三十里营房后,当地的人给我们煮了锅面片汤,我们像狼一样吃完了,后来一锅又一锅地煮,真的很有意思。”

“走完这段路我们最大的收获就是,愿意接着走下去,这是一条真正的康庄大道。”蒙曼说,“尽管我已经50岁了,但感觉是人生最强壮的时候,爬山、越野,年轻人都追不上。”蒙曼说,“所谓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就是在行走过程中,一边回顾我们读过的书,一边也在路上读书,你会发现,看到的东西能大大丰富书中的知识。”

喜欢“网红老师”这个身份

提到“网红”这个身份,蒙曼并不排斥,甚至喜欢,在她看来,能够借助短视频这个工具传播知识,是一件好事,这也是老师这个职业带给她的使命感。

“你说话有人听,其实就是最大的肯定。当年,孔子也是有三千弟子七十二贤人。中华文化能够延续下去,需要一代又一代人的努力。可是,当年的孔子只能靠竹简传播知识,竹简很重,传播范围很小,人又背不多,孔子周游列国也是在周边讲学,真正受他影响、登堂入室的弟子也就只有70人左右,但现在通过互联网能够传播到全世界,受到你影响的人难以估量。就像纸张发明以后,我们去拥抱纸张,现在也要衷心地拥抱网络。”

视频里,蒙曼永远充满热情地向屏幕前的观众讲解文化,每个点进她视频的人,很难不被感染。“我热爱现在的工作,喜欢教书,也喜欢在山水之间行走,热爱拍短视频,我觉得,热爱会迸发出无穷无尽的力量。”

17岁来北京念书,到27岁在北京工作,直到如今的50岁,生活这么多年,蒙曼觉得,北京最让她感慨的是巨大的包容性。“历史上,北京是游牧民族和农耕民族交汇融合的地方,天然具有包容性。直到今天,这种包容性并没有减少,从前的精神传承下来,形成了开朗大气的都城。”

生活中的蒙曼,随心、包容。她可以闷头工作昼夜不息,也可以翻一翻闲书,什么事也不做。她喜欢吃肉,也吃甜品,坚信生活“快乐主义”。在学校,她会兴致勃勃地听学生讲养猪的知识。“后来,他没有去养猪,而是去教书了,这种对于动物的细致和耐心,用在工作中,让他成为一名优秀的中学教师。我真的觉得,每个人找到自己适合的位置,就能够找到真实的自己。”

如果要给大家提点建议,她说:“年龄会带来一种从容,年轻的时候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随着岁月的增长,越来越明确自己真正想要的东西是什么。一旦确立目标,沿着这个路径走,内心会很笃定。”蒙曼说,“我羡慕年轻人有无限多的未来,但年轻并非唯一的优点,年老也是一种优势,这个社会应该千帆竞发,每个人在自己的位置上出发,带上热爱,都能到达自己心中的地方。”

新京报记者 展圣洁 实习生 罗杰坤

编辑/ 贺梦禹

相关阅读
北京文化守护人|马未都:留住鸽哨蝉鸣,生活场景也是文化传承
新京报 2025-09-23
北京文化守护人丨吕舟:守是守不住的,文化遗产在发展中找新生
新京报 2025-09-23
首都艺术家持续深入挖掘北京中轴线文化价值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5-07-28
2025年度“京师讲堂”开讲 全年50场讲座展现北京文化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5-01-04
专栏|中轴线:穿越时空的城市脊梁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12-13
专栏|中轴线:穿越时空的城市脊梁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12-13
打造流动的中轴线文化带 北京中轴线地铁2号线专列发车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9-07
东城区“书香·中轴”中轴线文化讲堂开讲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8-28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