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青年报
北京文化守护人|马未都:留住鸽哨蝉鸣,生活场景也是文化传承
新京报 2025-09-23 16:55

马1.jpg

著名文化学者、作家,观复博物馆创办人马未都。新京报记者 郭延冰 摄

人物简介:

北京文化守护人马未都,著名文化学者、作家,观复博物馆创办人,天坛文化大使。1997年,马未都创办了我国首个具有法人资格的非国有博物馆——观复博物馆,并对社会公众开放。2008年,马未都登上央视《百家讲坛》,通过通俗易懂的语言解读文化器物传承之美。2024年7月,北京中轴线申遗成功后不久,马未都受邀成为“天坛文化大使”,肩负起传播天坛文化、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任。

“哎,小金鱼儿嘞”胡同里,小贩一声悠长的吆喝,便引得那些小小的身影从一扇扇门后雀跃而出。孩子们捧着从家里紧急拿来的碗罐,循着声音一溜小跑,围住水中摇曳生姿的一尾尾小金鱼。只需一毛钱,就能换回两条小鱼,快乐,便如此毫无保留地游进了春风里。在文化学者、观复博物馆创办人马未都的记忆里,儿时春天这鲜活的一幕,是古都北京极具温情的风景。

生于斯,长于斯。马未都熟悉北京的风土人情,也享受北京的草木,甚至“声音”。8月下旬一个普通的下午,绿油油的爬山虎铺满观复博物馆的大门,马未都跟记者聊着历史、谈着传承,却也陶醉于门外的蝉鸣。在他看来,做好文化保护首先要遵循文化发展的规律,对北京而言,保留住与传统有关的商业、保留住树梢的蝉鸣和天上的鸽哨,让老北京的一些场景依旧贴近百姓生活,一样是文化传承发展的方式。

躬身入局传统文化保护与传承近三十年,马未都去年增加了一个新身份——“天坛文化大使”。“宣传中国传统文化于我而言是天职,责无旁贷。”他对中轴线的未来有自己的期待,也就是保护利用要有舍有得,“我认为整个城市中现在‘得’的部分多、‘舍’的部分少。”比如,目前中轴线各个遗产点保护得特别好,但似乎缺少一点“生动”,马未都希望中轴线空间将来能多一些生活气息,从而更鲜活地流向未来。

蝉鸣鸽哨远去,生活氛围缺失

“我母亲是二代北京人,讲一口北京话。从母亲这边算,我是三代北京人。”从小在北京长大,马未都对北京格外熟悉。他记忆力很好,时至今日仍能记起小时候很多有趣的经历。“我母亲家住北京,亲戚也多。一到周末我就会跟着她去姥姥家。”马未都回忆,自己童年对北京最深的印象是拉着母亲温暖的手,走在长长的胡同里,一路左顾右盼,看屋脊上行走的猫,听天空盘旋的鸽哨,“那种古老的街道给我很深的印象,想起来都觉得亲切。”

在马未都的眼中,北京很多有形的文化资产是始终没变的,比如故宫完整保留了明清时候的形制。与此同时,作为“首都”,北京的文化姿态始终有“老大哥”的样子,宽容而有格局。

“我们必须接受文化在整个发展过程中不断地生成和不断地丢失,这是规律。今天谈文化传承,就是希望其中的部分文化保留更长的时间。”

文化可以很宏大辉煌,也可以很细小日常,以至于熟悉到忽略。老北京胡同的夏天,有很多烙印在记忆中的“背景音”,马未都以门外的蝉鸣举例,“如果不是刻意提起,可能没人注意到院子里的蝉鸣声。”如今,蝉鸣在城区已不再那么频繁地响起,在马未都看来,小时候抬头就能看到一群群鸽子伴着哨声飞过,彼时也没觉得有多兴奋,但是当生活中蝉鸣与鸽哨声渐渐远去,老北京生活的氛围也就有了缺失。

马2.jpg

马未都在观复博物馆接受新京报记者专访。新京报记者 郭延冰 摄

“我们的生活,总是由这些很小的东西组成。每一个微小事物丢失的时候,看似不起眼,但(丢)多了,城市就失去了味道。”小时候,马未都最喜欢的就是卖小动物的游商,“卖小金鱼的、卖小鸡的,对孩子们诱惑最大。小鸡要两毛钱一个,等卖到最后或者晚上了可能会便宜点,一毛五一个。你会看到一群小孩儿围着一个装满了小鸡的纸箱子,大家还会把一个个小鸡拿出来放在地上看。这都是生活中的乐趣。”

还有卖臭豆腐、酱豆腐的游商,“每一个小商小贩都清楚,你买多少块酱豆腐、臭豆腐,我给你配上多少汤。”胡同口的商店,甚至都不用你说要买什么,店主就能猜到是不是家里酱油用完了、什么时候该打醋了。“这种人情牵绊是现代商业化的管理无法替代的。”

在马未都看来,这些在城市发展中自然消退的游商,也可以在科学的管理下,重新在现代化的城市中焕发生机。比如养鸽子,现在很少能听到鸽哨声,很多养鸽人也多是养的比赛用的信鸽,“或许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养鸽人的小院里经过批准可以在合理范围内喂养一定数量的鸽子。政府可以通过发执照来进行管理。在我看来,这是让一个城市在最普通的环境中也可以插上一枝花。”

遗产保护工作,惟缺一点生机

马未都的文化守护之路,始于儿时在北京生活的温情记忆。这份记忆不仅奠定了他对传统文化深厚的情感底色,也推动他持续思考如何更好地守护这座城市的精神脉络。

喜爱收藏的马未都在最初举办的展览中发现,越来越多的人对藏品的态度从陌生转向了喜爱。受此触动,他萌生了将展览固定下来、创办一座博物馆的想法。终于,1997年1月18日,观复博物馆在北京正式开馆并对公众开放,现在已经成为设有陶瓷馆、家具馆、工艺馆、门窗馆等多个展馆,数千件藏品的“网红博物馆”。它不仅是中国首家具有法人资格的非国有博物馆,也是马未都数十年传承中华文明的见证。

过去观众看展,喜欢看金银宝石制作的珍宝,爱聊收藏家的“捡漏”与藏品值多少钱。几十年下来,观众看展有了变化,开始愿意看历史、看门道,去了解老器物背后的故事。这让马未都很欣慰,至于“故事”,他更是如数家珍。

“以前官员上朝的时候要穿朝服,就是工作服。不仅有朝服,还得有陪皇上去祭祀时穿的衣服。所以二品以上的大员,基本家里都有朝服柜,这个就是一个典型的乾隆时期朝服柜”“这里是一个客厅,我们两边摆放的椅子式样都不一样”“这种工艺实际上源起欧洲,但是在我们中国发扬光大的”……作为大收藏家,从藏品的历史背景到制作工艺再到文化内涵,马未都从观复博物馆的展厅走过,随便一件藏品,都能讲到停不下来。数千件藏品,就有数千个故事等着讲给人们听。

马3.jpg

马未都在观复博物馆院子里。新京报记者 郭延冰 摄

“宣传中国传统文化于我而言是天职,责无旁贷。”

2024年8月7日,为了庆祝“北京中轴线——中国理想都城秩序的杰作”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天坛公园在神乐署举办了庆祝活动,马未都在此次活动上被聘为“天坛文化大使”。手捧聘书,他作出如上郑重承诺。

在马未都看来,中轴线是北京这座城市的脊梁,它不仅是一条物理上的轴线,更是这座城市的精神支柱。这条轴线,在城市建设之初就被赋予了非凡的意义,它贯穿古今,连接着北京的历史与未来。与此同时,文化遗产保护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和关注。

时隔一年,再次谈及中轴线申遗成功,马未都感慨,身为中国人要了解中国、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这些年来大家的文化意识已经增强了很多。与此同时,马未都表示,近年来北京对中轴线上的很多文化遗存都投入了不少资金进行修复,但文化是非常立体的存在,必须要自发地生存、拥有自己的文化生态。

马未都解释,中轴线保护利用要有舍有得,“我现在认为整个城市中‘得’的部分多、‘舍’的部分少。”他举例,目前中轴线各个遗产点已保护得十分好,而且修缮得十分漂亮,但缺少一点“生动”和“生机”,“生动就是你每天的日子,是生活。我们希望中轴线也能多一些生活气息,这才是我们的传统文化。”

北京文化厚重,东西南北景点各具特色,马未都谈到,即便他自己,至今也没有全部逛完北京的景点。很多人来北京会直奔故宫,但中轴线上不少景点是不收费的,而且建筑遗存同样很丰富。“以前钟鼓楼之间有一块广场,在20世纪80年代是一个卖古玩的地方,很多人在这里摆摊,逛到都不愿意出去,这感受特别好。也有一段时间改成了一半卖小吃,我也特别喜欢。这种状态才能凸显一个城市的生机。”马未都建议,有条件的地方,可以尝试一种生活气息浓厚的、制度性的改革,允许游商、小商贩的存在,允许更多的鲜活生活元素进入,尤其是旅游景点附近,用发放执照等方式推进有序管理,让传统文化真正“活”起来。

“物以知为贵,表达要真诚”

在一段短视频中,马未都用4分钟讲解景泰蓝制作工艺为什么能够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留言区网友直呼“长知识”。他也会走进古观象台,带大家看自己认为的“长安街上最重要的文物”——天体仪、赤道经纬仪等,分析康乾不同时期的龙纹特点。兴致所至,还会跟网友们“吐槽”回南天的潮湿,“玻璃上的水汽都看不到外面了”,顺便“炫耀”一下观复博物馆的“馆花”水葫芦,“花开得比前两天漂亮多了”。

从电视到写作再到视频,近年来,马未都越发活跃地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于他而言,这并非跨界,而是文化传承在当代的自然延伸。

“我们现在已经进入媒体时代,跟过去有了很大的不同。以前说‘物以稀为贵’,今天是‘物以知为贵’,就是你得让人家知道。”马未都说,今天要让社会快速了解一件事情就要通过宣传,“而宣传要实事求是、要亲民、要真诚,而不是说大话。”

“我要尽个人最大努力为社会去做事,就像我在第一期短视频中说的,‘短视频不会淹没任何人,只要你有本事。不管是什么本事,别人都能看得到’。”马未都认为,这是一个变化的时代,变化也给每个人提供了最大的机会。

马5.jpg

马未都和“观复猫”。新京报记者 郭延冰 摄

在马未都的短视频里,很少看到宏大叙事,他总是以生活化的语言甚至幽默的亲身经历做引子。他会指着一件清代官服柜打趣,“这就相当于现在的衣柜,不过人家放的是朝服,我们放的是牛仔裤。”他会跟大家分享自己不小心碰碎的茶杯盖,在经过“锔钉”后失而复得的故事,顺便科普一下中国古老的锔钉技艺。

在他看来,文化是人的终极精神需求,“人的终极物质需求是很容易达到的,但是精神需求的空间是无限的。”他认为,文化传承最怕的就是“失真”,他始终奉行“真诚表达”的原则。也正是立足于真实的表达,让他的内容在信息碎片化的洪流中依然保持可信与温度。

这种面向大众的努力表达,对体力与精力构成了挑战。马未都年届古稀,仍然亲自撰写短视频文案、商量录制内容。在记者采访当天,从下午1点半到5点,在完成三个半小时的采访之后,马未都往腰部贴上止疼膏药,又开始和团队成员一起录制自己的短视频。这种坚持,当然与热爱有关,正如他在新书《背影》中写的那样,“我们所做的一切,不过是希望将来还有人愿意回头看一看,知道我们是谁,曾经怎样活过。”

文/杨菲菲

相关阅读
数字科技守护文明瑰宝 全球专家共议文化遗产未来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5-09-23
北京文化守护人丨蒙曼:50岁,感觉正是人生最强壮的时候
新京报 2025-09-23
北京文化守护人丨吕舟:守是守不住的,文化遗产在发展中找新生
新京报 2025-09-23
马未都:留住鸽哨蝉鸣,生活场景也是文化传承
新京报 2025-09-22
2025北京中轴线文化遗产传承与创新大赛开启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5-06-14
京津冀宣讲员同台 共话文化传承故事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5-02-26
专栏|保护好它,就是保护中华民族的文化根脉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5-01-13
专栏|保护好它,就是保护中华民族的文化根脉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5-01-13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