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月22日,2025北京文化论坛“保护传承:数字化赋能文化遗产”平行论坛“考古遗产价值阐释与可持续发展”专业沙龙在首都博物馆举办。来自国内外的知名考古学者、相关领域专家、世界遗产地代表及社会公众200余人齐聚一堂,展开深度对话,共同探讨考古遗产保护、利用与传承的未来之路。论坛上,整合了国内顶尖学术力量的琉璃河遗址考古研究联盟正式成立。
活动伊始,与会嘉宾共同参观了首都博物馆“太保墉燕——房山琉璃河遗址专题展”。随后的沙龙对话环节中,6位国内外专家围绕考古遗产的价值挖掘、阐释方式、公众参与,以及可持续活化利用等议题,结合斋浦尔、良渚、琉璃河等国内外典型案例,分享精彩见解,进行了跨文化的思想碰撞,为考古遗产的未来发展提供了多元化的国际视角与前瞻性思路。
中国国家博物馆考古院研究馆员、田野考古研究所所长田伟,从地缘政治和资源控制的独特视角,揭示了召公封燕背后更深层的历史动因,将考古发现与其背后宏大历史背景紧密结合,展现了考古学在构建历史方面的独特魅力。
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印度全国委员会主席莉玛·胡贾(Rima Hooja)带来的斋浦尔和拜拉特的案例,深刻阐述了考古遗产价值阐释与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之间的内在联系,阐明遗产保护是推动区域发展、安居乐业和环境可持续的重要力量。
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三星堆研究院学术院长孙华,通过近年周原与琉璃河遗址的重大考古发现,精彩论证了“宗周”与“燕都”的等级、布局、结构差异,让观众对中国西周早期的都邑体系有了更为立体和清晰的认识。
克罗地亚萨格勒布大学访问助理教授、考古学博士高山(Goran Durdevic)带领观众进行了一场穿越虚拟与现实的哲学思辨,拓展了“遗产”与“考古”的边界,为思考数字遗产的保护、传承与利用问题,打开了全新思路。
良渚博物院(良渚研究院)执行院长马东峰系统性地介绍了良渚遗址的价值体系,以及“一院三园”的创新阐释与活化利用实践,提供了考古遗产保护、管理、展示、利用的“中国样板”和“良渚经验”,令人受益匪浅。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许宏,从世界遗产的评估标准出发,剖析了琉璃河遗址的“突出普遍价值”,厘清了下一步琉璃河遗址申遗工作的国际视野与核心关键。“本体价值”与“传承价值”两个维度,为观众理解琉璃河在中华文明进程中的“历史节点”意义,提供了深刻的理论框架。
沙龙最后,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国家文物局考古研究中心、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故宫博物院考古部、北京市考古研究院共同签署协议,成立“琉璃河遗址考古研究联盟”,该联盟的建立将整合国内顶尖学术力量,深入推进琉璃河遗址的系统性考古研究与价值阐释工作。北京市文物局与中国科技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签署协议,共建“文物考古博物馆学术期刊矩阵”,旨在强化学术出版平台建设,促进考古文博领域最新研究成果的传播与共享,为行业发展提供坚实学术支撑。
本次沙龙的成功举办,不仅为中外考古和遗产专家提供了高水平的交流平台,展现了北京作为全国文化中心在文化遗产保护领域的积极探索与开放姿态,更通过推动国际交流、凝聚国际共识,为全球范围内考古遗产的可持续发展和永续传承贡献了新的智慧与力量。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叶婉
编辑/ 刘忠禹
摄影/ 魏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