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月22日,秋分前夕,为期11天的2025“我与地坛”北京书市在地坛公园圆满落幕。本次书市作为北京文化会客厅的常态化活动,累计接待读者超55万人次,相比去年增加了5万人次。书市举办期间,共推出各类阅读文化活动100余场,发放图书惠民券近850万元,打造了一场全民共享、跨界融合的文化盛宴。
现场
读者购书热情高涨 快递小哥忙着揽件
22日15时,北京青年报记者在地坛书市上看到,各展位前人头攒动,大家赶在闭幕前几小时抓紧时间挑选书籍。
从天津坐火车赶来的读者史书女士,手里提着三大塑料袋书籍,坐在公园座椅上翻阅着。她花400多元钱购买了《汴京残梦》《建元与改元》等13本历史类图书。“这本《建元与改元》,以前在网上看到过相关介绍,这是作者辛德勇对西汉新莽年号的研究,我比较感兴趣,买回去认真研读。”史书还表示,这是她第一次来逛地坛书市,能在古典园林里体验这样一场书香盛会,令人心旷神怡。
北京印刷学院大四学生李可将书市上淘到的几本军事科技类的图书打包,通过现场京东快递揽收点寄给石家庄的男友。据京东揽收点快递小哥透露,书市期间,周一到周五他一个人就可以揽收七八十件快递,周末能达到130多件。“读者购书热情高涨,有的买了一大摞书,装到这个大纸箱子里,足有30公斤重。”
战绩
“旧书新知”吸引客流 “文学包袱”火爆现场
本次书市“旧书新知”专区首次推出“中国古代科技典籍展”,展览荟萃50件珍贵古旧文献;“京津冀鲁晋古旧书联合展销”搭建起跨区域古旧书流通平台,十万种古旧书吸引众多读者。据中国书店副总经理刘易臣透露,书市期间,在旧书新知专区中国书店展位共售出8万余册旧书。
值得一提的是,创刊于1949年10月25日的《人民文学》杂志社首次参展地坛书市,据展位工作人员透露,现场读者络绎不绝。共销售2025年期刊以及往年过刊1000余册,预订2026年期刊20套,打卡盖章读者约10000人次;书市期间,故宫书店展位上,最新上市的2026年故宫日历销售近1200本,其中故宫书画日历卖出去730多本。
本次书市不仅是一场图书盛会,更是一次以“阅读+”为核心,跨界融合的创新实践。从博物馆IP衍生品到公园主题周边,融合传统文化与现代设计的各类文创,吸引众多读者游客驻足选购。这其中,火爆全场的要属人民文学出版社的文学包袱了。“购买我们展位文创品满39元,即可送一个‘文学包袱’。11天时间里,我们送出去7000多个,这样算下来带动了文创产品销售额达到三十万元。”
本次书市11天时间累计接待55万人次读者,是什么原因促成了如此火爆的客流?北京书市组委会相关负责人分析,一方面是地坛书市长期积累下来的品牌深入人心,它成为北京市民文化活动的心头好;另一方面本次书市通过政府补贴、企业让利等多方合力,切实降低了读者的购书成本;还有“阅读+”的力量不断延伸,书市推出文商旅体融合板块,周边文创拉升了书市人气;京津冀科普阅读嘉年华,通过物理魔法秀、机器人互动、人工智能阅读等12场科普讲座与体验项目,激发了科技与阅读双向赋能。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张恩杰
编辑/ 李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