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厦门国际银行北京分行的工作人员耐心为小微企业客户提供贴心服务。厦门国际银行北京分行供图
走进厦门国际银行北京三元桥支行,宽敞明亮的营业大厅与简约时尚的设计映入眼帘。英语服务专员正耐心协助一位华侨办理业务,多功能翻译机、老年人爱心窗口、数字银行体验屏分布有致——在这里,传统与现代、本土与国际有机交融。
作为厦门国际银行在北方设立的首家分行级机构,18年来,北京分行始终秉持“金融为民”初心,紧密呼应国家战略与首都发展节拍,以华侨金融、跨境金融为特色,走出了一条差异化的发展道路。中央金融工作会议提出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以来,该行更将科技、绿色、普惠、养老、数字金融深植于发展脉络,持续为首都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金融“活水”。
洞察需求
解侨商融资之渴
清晨,三元桥支行刚开门,华侨客户林先生便前来咨询跨境资产配置业务。他长年往返于中国与东南亚之间从事贸易,是该行“京侨卡”的首批用户。“在这里办业务不仅顺畅,更有一种亲切感,他们懂华侨的需求。”林先生笑着说。
这样的场景,正是厦门国际银行北京分行深耕“华侨金融”战略的生动缩影。作为总行“北上布局”的关键一子,北京分行自设立之初,便肩负起“重塑华侨金融旗帜”的使命。
“北京不仅是全国的政治中心、文化中心,更是国际交往中心,侨商侨胞聚集,涉外经济活跃,为我们发挥‘侨’的特色提供了广阔舞台。”厦门国际银行北京分行相关负责人介绍。基于这一洞察,分行率先制定综合金融服务方案,推出个人抵押经营贷、专享结构性存款、跨境结算优惠等一系列涉侨特色产品,并积极同北京侨商会等侨界组织加强合作交流,担任北京侨商会2025年下半年轮值会长单位,并落地华侨金融服务站,持续扩展侨界金融生态圈。
三元桥支行坐落于首都机场高速起点,是众多侨胞归国的“首站”,配备英语专员、翻译设备及侨胞专属通道,致力打造“华侨之家”式服务体验。截至2024年末,分行已设立15家网点,存贷款规模分别突破1100亿元和600亿元,高质量发展成色愈显。
差异化不仅体现于客群聚焦,更延伸至跨境业务创新。依托“以内地为主体、以港澳为两翼”的国际化布局,分行积极为“走出去”企业与外贸客户提供全方位跨境解决方案。
“我们推出‘国行贸e融’‘外贸e贷’等数字融资产品,运用区块链和大数据技术,实现客户授信自动准入、自动核额,极大缓解了中小外贸企业融资难、慢、贵的问题。”该行华侨金融部相关负责人介绍。
以一家主营大宗商品进出口的华侨企业为例,近年来,该公司持续拓展美洲及俄罗斯市场焦煤进口业务。在国际大宗商品价格波动加剧、流动资金吃紧之际,分行基于多年合作与企业经营特点,快速为其发放3000万元信用贷款,助力企业把握国际市场机遇,保障国内资源供应。
“五维”创新
构建服务新生态
在中关村科技园区,一家专精特新软件企业的财务总监刘女士通过厦门国际银行北京分行的线上供应链平台完成了一笔应收账款融资。“从发起申请到资金到账,全流程线上操作,分钟级快速审批,当天就解决了我们的燃眉之急。”刘女士感慨道,“这样的效率,以前难以想象。”
这背后,是厦门国际银行北京分行深耕科技金融、赋能新质生产力的持续努力。分行紧密围绕首都“四个中心”定位及高精尖产业发展规划,聚焦互联网服务、数字基础设施、数字制造、新能源、高端装备、健康产品等重点产业方向,持续加大信贷投放。截至2024年末,科技金融贷款余额达83.18亿元。
“我们通过数字化赋能,将传统线下需要7天的审批流程压缩至分钟级,实时响应企业融资需求。”分行相关部门负责人介绍。以某头部软件科技集团为例,其上游供应商通过分行供应链融资平台,快速完成应收账款融资,不仅缓解了资金压力,还增强了企业供应链生态的稳定性。
绿色金融同样是分行重点发力领域。在通州区有机质资源生态处理站,项目负责人张工程师指着正在运行的设备说:“该项目可综合处理较大规模的餐厨垃圾、粪便和污泥,日处理有机废弃物达750吨,部分残渣可转化为电能和热能。厦门国际银行北京分行给了我们1.565亿元绿色贷款,有利率优惠还有绿色审批通道,为我们提供了实实在在的支持。”
分行持续健全绿色金融工作机制,创新运用绿色债券、绿色银团、绿色信贷等工具,加强对节能环保、清洁生产、生态修复等领域的金融支持。截至2024年末,绿色贷款余额49.1亿元,全年增长近19%。
除了信贷支持,分行还通过绿色债务融资工具承销服务,助力企业拓展融资渠道。2024年,分行作为主承销商助力中国康富租赁股份有限公司成功发行3亿元绿色中期票据,用于光伏、风电等可再生能源项目建设。今年,分行助力中交一公局集团有限公司在北京证券交易所成功发行首单科技创新绿色公司债券。债券发行规模3亿元,发行期限60天,票面利率1.6%,创下交易所市场央国企短期公司债券票面利率历史新低,其中分行参与认购6000万元。
普惠金融方面,分行聚焦降低小微企业融资成本、创新金融产品等关键环节。“我们推出‘梦想贷’等随借随还的普惠信用贷款产品,加强对小微企业无还本续贷支持。”普惠金融中心相关负责人介绍。近三年,分行普惠小微贷款投放超160亿元。分行还创新打造一站式放款中心,实现“客户少跑路、服务多用心”。
在养老金融服务方面,分行推出“悠然卡”和“关爱版”手机银行,线下网点保留纸质存折、存单等传统服务,设立老年人专属绿色通道,配备起身助力器、轮椅、老花镜等适老设施。“我们还建立了老年群体预约上门服务机制,为行动不便的客户提供暖心服务。”分行有关负责人表示。截至2024年末,分行服务老年客户超4.94万户,存款规模达123.78亿元。
数字金融转型是分行的又一重点领域。分行积极应用区块链、大数据等科技手段,打造产业供应链金融平台和数字小微信贷平台,构建数字小微生态体系。“我们依托总行‘ChatXIB大模型应用管理平台’和‘国行小E’数字员工平台,提升业务自动化、智能化水平,提高服务精准度和响应速度。”分行有关负责人介绍。
高效滴灌
精准润育实体经济
在厦门国际银行北京分行的客户接待室里,某批发零售核心企业财务总监王先生向客户经理表达感谢:“没想到3小时就拿到了500万元融资款,全程线上办理,这可帮我们上游供应商解了燃眉之急。”
王先生口中的高效服务,正是分行创新供应链金融模式的一个缩影。面对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痛点,分行深入践行总行“两链两客”战略,将供应链金融作为服务实体经济、践行普惠金融的重要抓手。
“我们联合核心企业打造定制化金融服务模式,通过‘反向保理’等线上化产品,依托核心企业信用为其上游中小供应商提供融资支持。”公司金融部有关负责人介绍。目前分行“链e融”业务已实现与商银微芯、中企云链、简单汇、联易融、金网络等头部供应链金融平台合作,实现为汽车、建筑、畜牧、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等多行业提供定制化服务。
在支持建筑行业方面,分行围绕“国行链e融”产品进行升级,结合行业小额、高频的支付特点,打造整体解决方案。“春节、中秋节等节假日之前,农民工工资支付需求集中爆发。我们通过供应链融资服务,帮助核心企业及其上下游供应商高效完成融资兑现,保障务工人员工资按时发放。”该项目负责人表示。
分行的供应链金融服务不仅注重效率,更关注成本优化。通过整合“证、链、票、函、贷”等产品优势,引入低成本资金,拓宽企业融资渠道。“我们运用大数据模型动态匹配最优融资方案,通过票据融资与保理服务结合,帮助客户优化负债结构,进一步降低融资成本。”分行公司金融部有关负责人补充道。
在服务国家战略方面,分行积极呼应京津冀协同发展与首都功能建设需求,将金融资源精准配置于区域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生态环境共保联治和产业升级转移等重点领域,探索建立“区域协同+绿色创新+产业赋能”综合服务模式;同时,依托“华侨金融”特色,通过跨境结算、内保外贷等产品为京津冀地区企业海外工程项目提供综合金融支持,助力区域开放型经济发展。
今年是厦门国际银行成立四十周年,也是北京分行成立十八周年的新起点。展望未来,分行相关负责人表示:“北京分行将继续以打造华侨金融优选银行为目标,充分发挥‘华侨基因’特色优势,坚持质量、效益、规模协调发展,扎实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为服务首都经济建设与推动金融高质量发展贡献更大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