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京经兴隆县至承德的“京承铁路”,是1955年开工,1960年通车运营的。而距此20年之前,北京曾经有过一条经滦平至承德的铁路,可以说是京承铁路的前世,而这两条线路自密云站起一个走滦平县,一个走兴隆县,即所谓京承线历史上的“密云变线”。
从清末的规划构想,到民国的艰难动工,及至新中国成立后的全线贯通,北京北部的铁路网络以京承铁路为核心,逐步延伸出京通铁路等支线,编织起连接城区与塞外的交通脉络,成为北京城市发展的“钢铁印记”。
通古铁路上的老站牌
鲍丘穿燕岭
造就京承铁路的前世
一万年前,汹涌的鲍丘河(潮河古称)切穿燕山山脉蟠龙山与卧虎山之间薄弱部位,形成豁口。两千年来,中原的农耕民族和岭北的游牧民族,经过这个孔道,或开展贸易或发动战争。秦一统天下,分36郡,此处为渔阳郡,驻守帝国北部门户。五代石敬瑭割幽云十六州给契丹,含此处檀州,从此中原王朝无险可守。明朝北伐恢复汉家江山,筑长城以防北患,遂有“京城锁匙”古北口雄关。到了清代,清帝王每年行秋猎于围场,建离宫于热河会见蒙藏王公大喇嘛,使京城经密云出古北口奔热河之路成为御道,密云县城东一里建有行宫,县城东北三里檀营处设立驻防营,称为满城,派八旗兵驻屯。
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军国主义将侵略魔爪伸向华北,侵略者的铁蹄踏上了当年的皇家御道。七七事变后,日军占领平津和华北大片国土,为了方便掠夺资源和调动军力,日本人兴建由北平通往热河承德的铁路。
80多年前,北平经滦平至承德的铁路叫通古铁路和锦古铁路(承古路段)。两线名称中的“古”指古北口。通古铁路是从通州至古北口,锦古铁路是从锦州至古北口,为什么不贯通为“通锦铁路”,而非得要把古北口作为承接站点?这是因为当时长城东段已成为伪“满洲国”南方国境线,而古北口则是边境关口,故此两条铁路各叫各名,由伪“满洲国”和华北伪政权分别管理。
先说锦古铁路。1933年,以伪“满洲国政府”的名义开始修筑锦州至承德铁路。该线路由锦州向北,经义县向西到承德。1936年2月通车,称锦承铁路。1937年,日寇修筑承德至古北口铁路,由承德向西过滦平到古北口,1938年11月通车,并与原锦承线合称锦古铁路,全长542公里。
再说通古铁路。通古铁路经顺义站至怀柔站,拐向东至密云站,之后沿潮河向北到达古北口。该线路于1937年9月12日开工建设,1938年4月1日通车。1938年6月15日,通古线在通州西站接入早在1901年建成的通州支线,列车可直达东便门,称为京古线。
通古铁路在密云境内长74公里,设密云、小营、石匣、下会、古北口5站。密云城关镇、石匣镇和古北口是县内三个有城郭的古镇,石匣站恰处中间。在网上流传着的一组老照片中,除一张手绘石匣城郭、两张石匣城城墙和城门外,其余都拍的是铁路,有货运列车,有车站,还有路牌。这组照片反映了当时日本侵略者的猖獗。其中,路牌上可见当年曾使用的“粁”字,意为“千米”。路牌标明该站是石匣,与东便门相距118.1千米,与古北口相距25.4千米。
通古铁路客观上有助于改善北京经密云远至承德等地的交通条件,但其本质是日本侵略者为其掠夺中国的物资和加强军备调动服务,在密云县境内它还成为潮河天堑之外又一条封锁带,使冀东和平北两块抗日根据地的连通更加困难。当时日本侵略者为了掠夺密云的钨矿砂,开发了沙场钨矿,并在密云站附近建立了火电厂,架设县城至沙场约18千米的输电线路,供钨矿用电。
1945年,日本无条件投降。解放战争前夕,为阻止国民党部队沿铁路进入东北,八路军和根据地民众拆除了怀柔至古北口和古北口至承德的铁路。剩下锦州至承德的437千米铁路改称“锦承线”,营运至今。国民政府曾一度修复怀柔至石匣段,恢复运营。解放战争后期这段铁路再度遭毁,唯东便门至怀柔这段铁路一直运营。
京承铁路
在建设高潮中拉响汽笛
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即考虑重建北京至承德的铁路,该路线仅需复建怀柔经密云至承德这段,以连通锦承铁路,即可形成沈阳乃至东北进京的第二条铁路干线。考虑到原通古铁路密云县内九松山、石匣等路段即将成为密云水库淹没区,必须改道。出于支援承德地区经济发展的考虑,路线确定为从密云站一路向东,由墙子路出长城,经过兴隆县至上板城,与锦承铁路接轨。这样可以明显地改善大型省属企业河北铜矿(寿王坟)和承德市属企业承德钢厂石灰石矿的运输条件,为此专门设立鹰手营子站和北马圈子站。
1960年密云见证了两大工程喜讯,一是密云水库竣工蓄水,再一是京承铁路全线正式通车。“钢钎铁镐辟燕山,长列蜿蜒承京连。南北员工同心干,几声招呼腔四川。”为建设京承铁路,国家调动了南方和北方各地铁路员工会战,铁路沿线第一次听到了四川方言。
原通古铁路的线路虽为战争所毁,但白河里的桥墩还完好,只需铺设新铁轨即可。京承铁路运营后,开通了北京站与巨各庄之间的市郊客运,方便职工通勤。例如中国最早引进日本化纤技术的北京维尼纶厂,厂子设在牛栏山,该厂职工家住北京核心区,上下班全靠每日两对市郊客车通勤。厂址位于巨各庄的首钢密云铁矿的员工们,往返于厂区和北京之间也大为方便了。
六道河子是铁路进入兴隆县境的第一站。这个山区小站成了当红电影的拍摄地。1962年,北影在此摄制了《锦上添花》。该片通过铁路工人与当地农妇恋爱故事,歌颂了铁路通车后山区社会主义新面貌。
1976年7月28日,唐山大地震,铁路设施严重毁坏,经过抢修,(北)京山(海关)线于8月8日恢复通车。在这条大动脉中断运行的10个日日夜夜,京承—锦承线成为沟通北京与东北的唯一通道,原本走京山县的一些重要旅客列车改走此线,更有许多货运列车通过此线,保障了关内外人员和物资基本流动,为抗震救灾和建设事业发挥了重要作用。
上世纪整个70年代,出于战备目的,天津选定兴隆县为“小三线”,一些在津央企和天津市属企业,迁进兴隆线的大山深处。京承铁路为支援工厂搬迁和搬迁后正常生产、生活提供了有力的支援,从中亦可看到“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早期联动。
京通铁路
备战产物服务转型
京通铁路,是连接北京和通辽的铁路,也是连接华北和东北的第三条通道。
上世纪60年代末,国家启动大规模备战活动,其中一项措施就是在现有铁路以北建筑一条连通华北和东北的铁路干线。经过不同方案对比,最后决定由京包线的沙城接出,经昌平、怀柔北、密云县石城,走密云水库北侧,从古北口出塞,再经滦平、隆化、赤峰、奈曼到通辽,与大(虎山)郑(家屯)铁路接轨,全线870千米。
京通铁路1972年开始修建,由铁道兵施工。1979年建成,1981年6月1日正式运营,始发站是西直门站(现称北京北站)。该线路在密云境内长50余千米,设小水峪、黑山寺、石塘路、燕落、兵马营、下河和古北口7站。于是,古北口在告别汽笛声36年后,再一次成为华北与东北铁路的重要关节。后来,该线路的作用由战备转向服务于经济建设。
近年来,北京铁路局利用既有线路,开行了一些市郊列车,使市民出行更加便捷,怀密线即是其中一条。怀密线列车走的是京通铁路,北京北站始发,终点是古北口,全长144.6千米,串联起西城、海淀、昌平、怀柔等多个城区和密云区水库北岸区域。
旅客出发的北京北站,是一座文物级站房,其老站房在站区东北角,由詹天佑设计,建于1905年。过昌平后,列车沿燕山南麓迤逦而行,经过雁栖湖、密云水库等多片水域,云蒙山长城、古北口长城等多段长城景观,最终到达古北口镇,一路观赏山水之美景,号称“开往春天的列车”。此外,在黑山寺站附近可见云蒙山云龙涧景区主峰上的巨大石刻,那是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徽章,那枚高山峭壁上的“京”字,活像一个太极拳师。目前这条线路已经移到清河站始发。
京沈高铁
给旅客带来实实在在的新体验
进入高铁动车时代后,北京和东北三省人民热切盼望的京沈高速铁路(京沈客专),于2021年1月22日全线开通运营。线路全长696千米,设计速度350千米/小时。最初几年按310千米/小时速度运行。2025年7月1日起,按时速350公里高标运行。
京沈客专始发站是原“星火”站,本是北京东至沙河连接线上的一个小站,后命名为“北京朝阳”站。线路从密云主城区的南侧经过,设密云站。为了避免重名,京承线上的原密云站更名为密云北站。值得一提的是,线路有一站名为“喀左”,此站所在县是喀喇沁左翼蒙古族自治县,简称喀左。此县还真有点不凡,锦承铁路从其北部经过,设公营子站;魏塔支线从其南部经过,设金杖子站;直到京沈高铁从此县中心大城子镇通过。
京沈高铁极大地缩短了东北与北京的时空距离,给两地旅客出行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新体验。王先生55年来乘火车奔走在北京和赤峰两地,出行次数多得记不清。他回忆说:当初从赤峰回北京,清早坐上开往沈阳北的普客(沈阳北—赤峰列车是唯一通往赤峰的一对列车),午前到叶柏寿,午后换乘叶柏寿开往承德的普客,傍晚到承德,再换乘开往北京的普客,到北京站已是拂晓了。算起来,从赤峰到北京,共需要20个小时。后来,京通线开通了,从赤峰乘普客直接到北京北站用9个半小时,比走叶柏寿少花去一半时间。而如今乘高铁只需2小时40分钟,这在当年是绝对想不到的!
如今,市郊老线路纷纷重焕青春。通密线定位于通州与密云、怀柔之间,服务于探亲和通勤旅客(主线开往密云北,另有支线开往怀柔北)。线路途经多个平原森林公园,密云北站及周边地区的画风也变得“小清新”起来,街道墙面整洁雅致,出行十分方便。市郊列车的车厢虽然还是绿色,但已不是当年没有空调的“老绿皮”,从环境舒适到运行平稳,都不可同日而语。
文并供图/贾怀勤(本文作者系对外经贸大学教授)
制图/路虓辉
编辑/ 汪浩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