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傍晚6点,在武汉一家银行上班的唐筱晓脱掉西服裙、高跟鞋,穿上冲锋裤,骑上小电驴,从城市白领摇身变为外卖骑手。类似她这样的兼职骑手并不少见,还有医生、程序员、大厂员工……他们出于各种原因,下班后都会骑着小电驴穿梭于楼宇之间。这些看似跨界的职业选择,实则是当代社会心态从“身份执念”向“价值回归”转型的生动注脚。
对于外界“知识分子下场跑外卖”的议论,兼职骑手宋婷的一句“孔乙己的长衫,脱就脱了”洒脱至极。这句看似随意的自嘲,实则大有深意——当高学历者不再被体面工作的枷锁束缚,而是坦然选择体力劳动时,传统社会对职业高低贵贱的评判标准正在被重新书写。这标志着一种微妙的社会心态的变迁,其核心是从单一、外在的价值标尺转向多元、内在的价值衡量。
在传统社会中,职业不仅是谋生手段,而且是身份的象征。而如今,当唐筱晓们“脱下长衫”,恰恰是对这种“身份认同”的扬弃。首先,他们更看重工作本身带来的即时价值反馈,“送一单就挣一单的钱”,沉闷的生活被搅动了起来,自己变得更有活力。其次,他们的身心得到了双重释放。“工作中的压力靠跑外卖得以释放”,见缝插针的忙碌也让人重新感受到了时间的流动。这是一种从虚无的社会身份象征,回归到具体、可感的价值认同。
他们不再狭隘地认为体面来自于职业的社会光环、办公室的格子间或价格高得离谱的西服套装,而是来自于自食其力的尊严和对生活的掌控感。
当高学历者开始进入外卖、网约车等行业,有人将其解读为经济下行下的无奈之举,背后是一种悲情化的叙事。但当人们走近那些生动的个体,会发现他们中不少人是寻求通过兼职构建多元收入结构,是一种主动的理性选择。这种从无奈妥协的被动选择到主动布局的理性选择,是人们对新兴职业从轻视、怜惜转向理解,甚至欣赏的关键一步。
十年前,外卖骑手、网约车司机等职业被许多人视为“过渡性工作”或“低端职业”。然而,随着数字经济的崛起,这些岗位逐渐成为城市运转的刚需环节,其创造的社会价值得到空前认可。尽管新兴职业的价值逐渐被认可,大众的认知也在转变,但仍有人对高学历群体从事外卖等新兴职业持保留态度。好在从政策层面,全国多地已开始试点新业态劳动者工伤保险,从制度层面为这些职业“正名”。通过赋予其与传统职业更相近的权益保障,缩小了不同职业间的福利鸿沟,进一步消解了职业的高低贵贱之分。
今天年轻人“脱掉长衫”的行为是一次心态上的解放,更是面对现实挑战的理性应对,折射出代际心态的成熟。
从“孔乙己的长衫”到“骑手的冲锋衣”,表面是职业选择的变化,深层是社会心态的一场变革:个体不再被外界定义的“成功”绑架,社会不再用单一评价体系评判个体价值,取而代之的是尊重每一双手创造的价值、认可每一种自我选择的生活。这种成熟推动社会走向更包容、更健康的价值生态——真正的体面,从来不是穿什么衣服,而是内心对自我选择的笃定,对劳动价值的认同。
“孔乙己的长衫”脱掉的不是知识,而是陈旧的职业观念。“孔乙己的长衫“是脱得掉的,而且正在被脱掉。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姬源
编辑/ 汪浩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