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作家刘广迎的著作《西游略说》由新华出版社出版。继出版《说三国 论决策》和《红楼心解》之后,刘广迎的这本新书再次对准了四大名著。这次,他提出《西游记》是从更高维度的世界来看人间,并且认为读懂“西游”对当下人们理解AI、理解科技发展、理解多元宇宙等都会受益良多。《西游记》是走向未来的记,也是智慧生命的未来记。
《西游略说》全书共分为六章,分别是《人非人》《物非物》《地非地》《事非事》《理非理》《神非神》,作者从唐僧师徒到众妖怪神仙,再到书中所涉及的物件、地名、故事细节等,都进行了全新解读。书中的每个章节名都包含了一个“非”字,就是希望读者打破固有观念,从新的视角去重新看待这本熟悉的名著。
比如书中《物非物》中的《唐僧肉是个啥》这篇文章里,刘广迎谈到:“吃‘唐僧肉’就是凡夫俗子颠倒梦想的具象化表达,老是想吃‘唐僧肉’,就会变成妖精。”所谓的想吃“唐僧肉”,其实表达了人应该如何面对自身欲望的问题。
与其他解读《西游记》的著作相比,刘广迎在《西游略说》中除了从佛学角度来探究这部名著外,还特别从科技发展、AI技术进步的角度来解读。由于此前在著作《唤醒:从人类、后人类到超人》中的写作经验,刘广迎对于《西游记》中的未来性、科幻性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他认为,当今世界任何一部科幻小说与科幻影视作品都难与《西游记》相提并论,并且当下的科学研究也需要《西游记》中想象力的指引。
比如孙悟空的诞生和成长历程,本身就跟AI技术的发展很像,“孙悟空是从石头中孕育而生的,而AI则被看作是硅基生命的起源。孙悟空的成长是仙道神佛、妖魔鬼怪与日月天地共同成就的,而AI的发展同样要经受各种信息和价值观的淬炼。”在书中《孙猴子与人工智能》这篇文章里,刘广迎进行了更为详细的论述,“孙猴子就是大自然的‘人工智能’。人工智能和任何新生事物一样,有人说好,有人说坏,有人支持,有人反对,有人压根不在乎。但是,你看好或不看好,它都会发展;你支持或不支持,它都会进步。没有任何力量可以阻挡。猴子演化成人,和猴子商量过吗?猴子同意了吗?肯定没有嘛!同样的,人工智能的发展也不会取得人们的同意。”
在刘广迎看来,我们或许需要跳出人类中心主义来思考人工智能,“大自然创造出人这种高级生命,难道就是智慧生命发展的终点吗?人类有资格终止智慧生命升级的进程吗?人类有什么理由确信只有人才是对生命对宇宙负责任的?秉持人类中心主义的观念,就不可能有开放的胸怀。”他认为,“《西游记》中的智慧,对我们理解AI、理解科技发展、理解多元宇宙、平行宇宙等,都会有很大的助益。”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张恩杰
编辑/ 张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