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京青年报记者9月20日了解到,“诚信 品质 创新”——2025品质健康与消费者权益保护会议在北京举行。
会议期间,中国消费者杂志社发布了健康消费调查、体察报告。报告聚焦涉老私域直播涉诈、睡眠健康困扰、养老市场乱象、情绪消费风险等问题。
报告显示,健康消费领域不断拓展,但其服务短板日益凸显。其中,涉老私域直播“暗域”涉诈问题频发,近半数受访者遭遇私域直播虚假宣传,42.35%的受访者遭遇“以次充好”,维权存证率低至14.32%;睡眠消费市场潜力大,超七成受访者睡眠时长不达标,近六成使用助眠产品后出现不良反应;养疗消费需求旺盛,97.87%的受访者存在亚健康问题,74.68%的受访者接受养疗服务,但超三成受访者遭遇过虚假宣传;情绪消费热潮兴起,近七成受访者通过消费缓解压力,但40.12%的受访者遭遇服务质量问题,三成受访者遇到承诺不符与诱导消费。
面对当前相关行业乱象,报告认为,需构建“平台自律、监管智能、消费者教育”多元共治体系,压实各方责任,筑牢健康消费安全防线。
中国营养学会理事、河北省人民医院营养科主任张晓伟从产业发展的角度进行了主题分享,指出健康消费的本质是健康教育,核心在于通过专业指导让消费者认识到健康的重要性,并转化为实际行动。健康消费涵盖营养、运动、心理及生活方式等多方面,关键在于“技术”与“服务”并重。
上海市消费者权益保护委员会副秘书长唐健盛在分享时提到,健康消费已成为驱动各行业产品迭代与价值提升的重要动力,而非短暂风口。行业发展应把握AI技术在推动健康消费升级方面的作用。同时,需警惕“低价低质”内卷,强调好产品稀缺才是当前消费市场的核心瓶颈,并呼吁企业以健康消费为导向,推出更多优质产品。
中国消费者协会副会长、秘书长王振宇表示,品质健康消费不仅需要提供优质的产品和服务,还需要构建起健康消费生态和符合健康标准的营商环境。各行各业应积极行动起来,加强行业自律,做到有态度、有温度的服务,为纵深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提供良好的消费市场环境。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张鑫
编辑/ 刘忠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