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青年报
被朋友诈骗签订房屋买卖合同并过户 法院:买卖合同无效!不动产转移登记撤销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5-09-19 14:45

不动产是社会财富的重要载体,关系千家万户的切身利益。9月19日,北京西城法院召开“涉不动产登记行政案件典型案例”新闻通报会通报,该院近三年判决撤销或确认不动产登记行为违法的案件共计30件,其中因登记依据的基础事实发生变化的案件占比83.3%,包括所依据的买卖、赠予、抵押等合同经法院生效判决确认无效,所依据的公证文书依法定程序被撤销,所依据的法院生效裁判文书被证实为虚假,有些案件甚至与诈骗、制售假章假证假公文等各类违法犯罪串联。

会上,西城法院副院长王元田介绍,2022年1月至2025年8月,西城法院审结涉不动产登记行政案件共计95件,总体呈现基本稳定态势。近三年,西城法院判决撤销或确认不动产登记行为违法的案件共计30件。其中因登记依据的基础事实发生变化的案件占比83.3%,具体情形包括:不动产登记所依据的买卖、赠予、抵押等合同经法院生效判决确认无效;所依据的公证文书依法定程序被撤销;所依据的法院生效裁判文书被证实为虚假。

实践中,一旦发生错误登记,不仅对真实权利人重大财产权益造成损害,也对后续交易产生“连锁”影响。有些案件中,错误登记虽被判决撤销,但房屋已被转让或抵押,真实权利人难以实现其诉讼目的;有些案件中,错误登记又与诈骗、制售假章假证假公文类违法犯罪串联,社会影响恶劣。

会上,西城法院行政审判庭负责人管学雅公布的一起典型案例就与诈骗相关联。杨某得知朋友王先生爱好收藏,自称有“手段”可将其藏品高价出售,但需缴纳保障金。杨某诱骗王先生出售房屋进行资金周转,将藏品卖出后再收回房屋。王先生出于对朋友的信任,与杨某签订房屋买卖合同,并向不动产登记机构申请转移登记。后杨某私自将房屋抵押给他人并设立抵押登记,而藏品拍卖却迟迟没进展。

发现杨某失联后,王先生才意识到自己被骗了,到公安机关报案后才得知杨某因涉嫌犯诈骗罪已被采取强制措施。

后来,王先生向法院提起民事诉讼,要求确认与杨某签订的房屋买卖合同无效,法院经审理后认为,杨某系以欺骗手段取得房屋,其没有购房的真实意思表示、也未实际支付款项,双方不存在真实买卖合意,故判决支持王先生的诉讼请求。民事判决生效后,王先生起诉要求撤销不动产登记机构作出的转移登记行为,也得到法院支持。

另一起典型案例则涉及伪造法院调解书、印章,当事人还因此承担刑事责任。老孙与孙某系祖孙关系。孙某因经济原因企图占有老孙名下房屋,伪造了一份外地法院的民事调解书,载明:老孙及其他近亲属均已去世,孙某作为法定继承人继承老孙名下房屋。随后,孙某持该调解书申请办理该房屋的所有权转移登记手续。因该民事调解书符合形式要件,故不动产登记机构为其办理了转移登记手续,并核发了不动产权证书。之后,孙某与白某又通过签订虚假的房屋买卖合同,将该房屋变更登记至白某名下。

老孙发现房屋易主后立刻向公安机关报案。孙某因涉嫌犯伪造、变造、买卖国家机关公文、证件、印章罪被采取强制措施。老孙起诉要求撤销不动产登记机构将涉案房屋由老孙转移至孙某的登记行为,也得到法院支持。

针对此类案件,西城法院行政审判庭副庭长曹实建议:不动产登记机构要切实履行审查义务,严格依照法律规定以及不动产登记操作规范、标准、惯例和技术能力履行合理审慎审查义务;还要注重科技成果运用,逐步建立部门间的信息共享机制,探索实现司法、公安、民政等跨链条实时交叉验证;最后要深化联动治理,探索搭建与人民调解、行政调解、行政复议、行政诉讼的联动平台,形成辖区不动产登记争议预防化解合力。同时,社会公众也要提高法律意识,诚信参与交易活动。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戴幼卿
编辑/ 倪家宁
校对/ 武军

相关阅读
前妻持假证竟办了房屋抵押登记 苏州吴江区不动产登记中心:系统存在漏洞
扬子晚报 2024-10-17
济南:全国首创不动产“带封过户”
大众日报 2023-11-22
重庆法院不动产远程查控系统升级 外地法院可委托查控不动产
央视新闻客户端 2023-08-02
汝南县实现不动产登记“带押过户”
大河报 2023-06-30
瞒着姐姐将父母的房屋通过户自己名下 涉事房屋买卖合同被判无效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3-06-29
遭遇“亲情营销” 老太房产被变卖 终审判决:房屋买卖合同无效
成都商报 2023-06-13
我市推出不动产“带押过户”升级版
京江晚报 2023-06-05
最高检:加强房屋买卖合同纠纷民事诉讼法律监督
央视新闻 2023-05-09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