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青年报
上海电影节开幕影片《1921》揭开神秘面纱 着重体现“火种”与“人民”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1-06-12 11:57

上海电影节11日在上海开幕。电影《1921》成开幕影片,正式揭开其神秘面纱。

834c5890ck7ddcc1c19d936032e77769.jpg

作为今年暑期档最重要的建党百年主旋律电影之一,《1921》由著名导演黄建新执导,包括黄轩、倪妮、王仁君、祖峰、刘昊然、宋佳等众多演员加盟,虽然还未公映,就已经引起了人们关注。

黄轩在本片中饰演“一大”代表之一李达。他表示,在出演李达之前,自己先阅读了包括李达传记在内的大量书籍和资料,对李达有了一个全面的了解。由此,他认识到李达在1921年时的重要作用,包括他和毛泽东的同乡之谊,他翻译的书和创办的学校以及对当时进步青年的巨大影响。

7429824bek0c368bb82e32e4da2aff62.jpg

黄轩说在创作过程中,导演曾告诉他:由于之前《建党伟业》已经拍过类似题材的故事,因此再拍难度非常大。不同于以往同类型编年史的纵向叙事,《1921》就以1921年这一年的“横截面”视角切入;而且,不同于以往重在历史事件的宏观视角,《1921》以人物为中心,去符号化,力图以充满“烟火气”塑造出有血有肉的先辈风貌。黄轩透露,除了具体的史实外,《1921》还有一些写意的部分,这些构成了影片的又一个特色。例如李达家对面总有一个小女孩,那是一个希望的象征;又如通宵草拟完《中国共产党纲领》以后,李达冲上了天台看到了新生的太阳,为曙光的降临而畅快呐喊等等。“在写意的部分我觉得还是很有感染力的。”黄轩说。

制片人任宁则介绍,《1921》在展现中国共产党成立过程时,着重体现了“火种”与“人民”这两个概念——“火种”的概念从南陈北李开始讲,到十三个代表汇聚上海召开一大。正是他们承担了点燃思想火种、传播思想力量的作用。理论知识的指引正像李大钊先生说的那样是“引导人生到光明与真实境界的灯烛”,李达、李汉俊包括陈望道等,都是最早把国外马列主义的哲学文章翻译过来的思想先觉者,就像片中毛泽东的一句台词“你们的文章是年轻人心头的一盏灯”。火种之外,影片也展现了同期英美烟草工人的大罢工,“工人运动是行动,用以说明思想理论和行动结合的重要性,从这两方面对1921年建党的过程作比较全面的展现。”

fbd652b74q0ed1d7f28ac73faa7ac278.jpg

影片所体现的另一个概念是“人民”。其中最为主要的一个桥段就是李达执意要将已经排好版的译稿中“百姓”一词改为“人民”。据任宁介绍,创作团队研究了很多资料后发现:无论是编杂志还是写文章,李达都有一个很执着的精神,经常为了一个词的使用反复推敲很久。于是创作团队便基于史料中的人物进行合理的艺术创造,将“百姓”改为“人民”。这个细节的意义不仅仅在于人物性格的表达,还有一个更深的“中国共产党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的含义在里面。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肖扬
编辑/ 贺梦禹

相关阅读
为深刻理解建党意义提供了重要参照——评电影《1921》
文汇报 2021-07-10
建党百年献礼影片《1921》在港公映引起热烈反响
新华社客户端 2021-07-09
“七一”档电影《革命者》《1921》热映 银幕回望百年红色风华
环球网 2021-07-06
从电影《1921》看创业的十个规律
证券时报 2021-07-06
党史学习教育需要更多鲜活的“史实细节”
北京青年报 2021-07-05
电影《1921》主创走进西柏坡 重温“赶考”精神
中国新闻网 2021-07-03
《1921》主创重回“一大”会址溯初心 影片将在中共一大纪念馆长期放映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1-07-02
《1921》:从历史纵深处回望初心 听开天辟地时青春风雷
文汇报 2021-07-02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