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青年报
青海阿米哇言山下的牧民:多产业“造血”让生活有盼头
中国新闻网 2020-07-10 16:56

在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共和县石乃亥镇尕日拉村的草原深处,有一座山叫阿米哇言,山脚下是环青海湖地区最肥美的草原之一。

日前,记者在石乃亥镇副镇长、驻尕日拉村第一书记肖峰治的带领下,来到阿米哇言山脚下,探访牧民们脱贫后的幸福生活。

刚下车,记者就碰到了33岁的脱贫户豆拉本穿着藏服骑着摩托车,挥动着手中的“耳恰”(鞭子),驱赶着牛羊向青草肥美的地方走去。

“现在我有200多只羊和20头牛,还买了轿车。”豆拉本说。

过去,豆拉本以打工为生,收入极不稳定,住的是土坯房。被评定为建档立卡贫困户后,他和妻子拿着12800元(人民币,下同)产业到户发展资金购买了母羊,发展畜牧业。

如今,豆拉本家里的羊越来越多,还养了牛,在冬天闲暇时他还会外出务工,家里的生活“芝麻开花节节高。”

肖峰治介绍,2015年尕日拉村村民年均收入仅有5000元左右,村民通过产业到户发展资金、草场补贴等政策,在2019年村民年均收入达到了30000元。

今年64岁的脱贫户本加太曾是村里无生活来源的村民,这些年在政府的帮助下,他不仅搬进了60平方米的新家,还养起了马、做起了旅游生意。

“我们村就在青海湖边,每年夏天来这里玩的游客特别多,我带着他们在湖边骑骑马,就能赚上钱。2019年我靠着这匹马挣了14000多块。”本加太摸着马笑盈盈地说。

虽然年纪大了,但本加太觉得自己的身子骨还很硬朗。他告诉记者,在村里,大家都知道他有一手绝活,那就是做“那杰”(牛鼻环)。

旅游季结束,本加太就会开始制作“那杰”售卖给周边村子的牧民,“我做的‘那杰’不仅外观漂亮,而且结实耐用。”

而今,本加太和儿子生活在一起,父子俩的年收入加起来超50000元。面对未来的生活,他们充满了期待。

对于尕日拉村未来的发展,村民们不谋而合地选择了发展旅游业。

记者见到尕日拉村党支部书记索南太时,他正和工人们讨论修建宾馆的问题。

据介绍,2019年尕日拉村得到了60万元扶贫项目资金和50万元中央扶持资金。在村民大会上,大家一致通过用这笔钱来发展村集体经济,靠旅游增收成为了尕日拉村的不二之选。

2019年9月,尕日拉宾馆开工建设,目前工程正在收尾阶段。对于宾馆的经营方式,村民们选择租赁,因为村中现有的一家由幼儿园改建的宾馆目前每年能收取10万元租金,这对尕日拉村民来说,是一笔可观的收入。

如今,青海藏区各地依托产业发展特点和资源禀赋,找准符合本地的特色产业,实现多产业“造血”,从而顺利脱贫。

文/鲁丹阳 才让本 高岳

编辑/ 董伟

相关阅读
青海:电力赋能高原乡村产业兴
中国新闻网 2024-04-16
“中国雪都”产业转型的科技密码
科技日报 2024-01-01
青海生态管护员:2920页日志记录守护高寒湿地岁月
中国新闻网 2023-11-23
图记 | 从定居到安居,帕米尔牧民生活之变
新华社 2023-03-25
数十载教育接力照亮牧区孩子成长路
中国青年报 2023-02-03
青海多个路段受降雨及次生灾害影响道路中断 实施交通管制
央视新闻 2022-08-22
青海牧民实现三代人愿望:打着“飞的”西藏过年
中国新闻网 2022-02-05
青海高原藏乡:从浑浊水到净化水,见证发展之力
中国新闻网 2022-01-18
最新评论